历史

千年书圣王羲之(2/2)



    由于郗家女儿是当时出名的美女和才女,所以,郗家来人选婿时,王家的后辈们都把自己打扮得玉树临风。只有王羲之不问此事,好像根本没有听说这件事一样,仍然躺在东厢房的床上专心琢磨书法。

    郗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郗鉴禀报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但都表现得有些拘谨,一点也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画什么。”郗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都羡慕地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个书法家,父子二人并称“二王”,在书法史上同享盛名。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他们父子二人也有很多故事流传下来。

    有一次,王羲之在花园中散步,看见王献之正在亭子里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儿子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到父亲夸赞自己,也有些沾沾自喜。

    开始学习书法后,王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王献之便有些心怯地问:“那您说究竟要练多长时间?”母亲坚定地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王献之听后,知道非下苦功不可了,一咬牙又练了5年,然后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父亲的赞扬。谁知,王羲之看了几十张,都还是不住地摇头。等掀到一个“大”字时,王羲之终于露出了较满意的表情,略一沉思,提笔在“大”字下写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王献之。

    小献之不知何意,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认认真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明白自己练了五年,仍是远远没有达到父亲的境界,不禁有些泄气地说:“难啊!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趁机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工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王献之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终于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人生感悟】

    水滴石穿终有日,绳锯木断终有时,板凳坐得十年冷,磨尽池水十八缸,功夫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