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思维迷宫 > 第十一章 解释和解构

第十一章 解释和解构(1/2)

    第十一章 解释和解构

    我说的话有一半是没有意义的,我把它说出来,为的是也许会让你听到其他的一半。

    ——纪伯伦

    语词像无尽的雨水流进纸做的杯子。

    ——甲壳虫乐队

    当读到数学或者科学的句子时,例如“2+2=4”或“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之类,人们会有同样的理解。但是,如果读的是历史或者小说,每个人却几乎不可能有同样的理解。当然,有些“史实”是确定无疑的,例如“刘邦最后战胜了项羽”,然而,什么原因使刘邦能战胜项羽,项羽的失败有什么样的后果,等等,对于这类需要解释和评论的问题,人们总能够有不同的理解。历史并不是过去事情的忠实记录,而是按照各种各样的理解和偏见写出来的。即使是纪录片也决非忠厚老实,在纪录某个人物或事情时,我们有可能只拍摄好的一面或只拍摄坏的一面。无论是历史、艺术、宗教、价值还是生活方式,人们都不可能有一致的理解,不可能像科学揭示自然规律那样“客观地”了解文化产品的“原义”,甚至,人们也未必喜欢原义,人们更喜欢按照自己的偏好去理解。

    这说明,科学有科学的路,文化有文化的路,走不同的路要有不同的走法,就像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玩法。有一些哲学家注意到了科学与文化的这种差别,他们不同意分析哲学家那种歧视文化的态度,他们相信,在文化问题上不能滥用科学和逻辑的方法,文化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方法,他们喜欢称之为“人文的”思想方式。逻辑分析技术上过得硬,但分析哲学确实有无聊的一面,思想变成了一种斤斤计较吹毛求疵的算计,而且还不知道这样较劲是否有用。人文思想虽然模糊混乱,但更能够涉及生活的重大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文化产品的“原义”或者“本义”差不多类似于事物的“真面目”。但是,文化产品的“原义”或“本义”却不可能真正被理解,即使作者本人也未必理解,因为,作品也没有能够限制住它自身意义的封闭结构或形式,所以人们喜欢说,作品是开放的。因此,原义即使有,也并不重要。这注定了文化研究不能仿效科学方法,否则就成了邯郸学步。真理对于科学是重要的,对于文化却不重要,文化的方法不是为了发现文化产品的原义,而是为了显示人们不断创新的理解,那些互相关联而又互相不同的理解积累形成了文化传统和价值,形成精神的交叉路径。比方说,听音乐时,你听到的并不是作品本身的意图,而是你自己的理解,因此,理解一个作品就是按照你的观点解释了这个作品,而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成见”或者说是偏见,因此,理解就是误解,阅读就是误读,理解和阅读只不过是读者所进行的另一种写作,它增加了写作的丰富性。哲学家把研究这些问题的思想方法叫做“解释学”。

    解释学很有些辩证法的味道。解释学中有一个特色问题叫做“解释学的循环”,说的是,一方面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去理解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文化传统却事先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