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改变你生活和工作的经济学笔记 > 协和谬误——打捞沉没的成本

协和谬误——打捞沉没的成本(1/2)

    协和谬误——打捞沉没的成本

    “协和谬误”是一种“骑虎难下”的博弈。它不是一个虚构的博弈模型,而是来源于一个故事。

    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法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开发一种新型商用飞机简直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想开发更新更好的飞机,实际上等于把公司作为赌注押上去。难怪政府会被牵涉进去,竭力要为本国企业谋求更大的市场。

    该种飞机机身大、设计豪华并且速度快。但是,英法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花费会急剧增加,但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是个未知数,而停止研制将使以前的投资付诸东流。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更是无法做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

    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如耗油量大、噪声大、污染严重、成本太高等,不适合市场竞争,最终被市场淘汰,英法政府为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在这个研制过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弃飞机的开发工作,会使损失减少,但他们没能做到。

    后来,英国和法国航空公司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才算是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这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协和谬误”就是由此而来。

    在经济学上,我们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意思就是说,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掉。

    举例来说,如果女孩子们最后买的所有衣服和饰物没有产生自己期望的效果,被放到衣柜里“雪藏”,那购物的开销就是沉没成本。在上面的故事里,如果退出研发,那么在协和飞机上付出的经费就会变成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一旦发生,不论多少,第一是应该正确认识,第二是尽量想办法缩小沉没成本,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既然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无论采取任何行动都无法避免的成本,那么它就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的,它不会影响当前行为或未来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决策时就应排除沉没成本的干扰。如果决策时计入沉没成本,将使成本高估,从而得到错误的结论。

    在现实经济中,骑虎难下的事情比比皆是,到底是继续付出还是决然退出,总是令人左右为难。下面,我们结合一个企业经营中的实例来分析说明这个问题。

    某公司投资了某项工程,投资总额为1亿元,现已经完成80%。由于市场状况恶化,该项目完成后只能具备8500万元的价值。请问,该公司是否应该继续投资以完成该项工程?

    公司经理建议停止该项目,因为项目价值低于总投资1亿元,投资损失1500万。但事实是,1亿元的80%也就是8000万元已经是沉没成本,它与决策无关,并非是否继续投资的相关成本。

    可见,剩余的这2000万元才是决策的相关成本。只要再投入2000万元,该公司就可挣得8500万元,扣除成本即可收回6500万元。在此,这6500万元并非会计意义上的收益,而是与放弃继续投资相比,可以少损失6500万元。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打捞沉没成本”。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想要说明的道理有两个:其一,沉没成本不是不可以打捞的;其二,在打捞沉没成本的时候,你只需要考虑相关成本,不相关成本则无须关注。

    一对夫妇带着小孩去看电影,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如果孩子啼哭不止,就可以退票。当电影开始之后,夫妇两人感到极其乏味,于是对望一眼,把宝宝弄哭——从而机智果断地挽救了“沉没成本”。

    但是我们看到了,打捞沉没成本需要有一定的条件,而且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