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国际贸易——经济领域的世界大战(2/2)

交货、买方付款存在着时间差,可能出现交货了收不到款,或者不能按期足额收到款;也可能出现付款了收不到货,或收到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的要求。此类事情时有发生。一旦发生这类事情,双方又在不同的国家,打起官司颇为麻烦。为了规避信用风险,国际贸易中一般采用信用证结算,即在双方交货与付款之间引入银行担保。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绝对避免风险。

    2.汇率风险。这是指由于币值不稳定,从订立合同到成交期间的汇率变动给交易者带来的损失。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货币制度不同,买卖双方必定有一方要用外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支付。这就产生了两种货币按照怎样的比率进行兑换的问题。这样,从订立合同到支付货款期间的汇率变动,必然会给交易者的某一方带来货物本身以外的汇兑损失。汇率风险不仅直接关系到贸易当事人的盈亏得失,而且会给有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国际储备、物价等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磋商交易时,用什么货币计价、结算、支付是交易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3.运输风险。这是指货物在运输途中遇到突发**件的风险,如暴风雨袭击、战争、运输工具故障等导致的货物损失或延期到达造成的损失。虽然在国内贸易中也存在运输风险,但国际贸易中的运输路程一般比国内遥远得多,并且情况也复杂得多,所以其运输风险也大得多。为规避运输风险,国际贸易中一般都要求投保货物运输险,但是即使投保了货物运输险,有的风险可能仍然要由交易者自己承担。

    4.价格风险。这是指从订立合同到货物到达目的地期间所发生的价格变化而导致的交易者的损失。比如,订立合同后,如果在卖方进货前,货物价格上涨,则卖方需承担风险;如果在买方收到货物后,货物价格下跌,则买方要承担风险。当然,反之也可能带来利益。但是,一方的利益,往往是对方的损失。在国际贸易中,从订约到卖方进货和买方收到货物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而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所以这种风险,相对于国内贸易来讲,突出得多。并且,国际贸易多为大宗买卖,这使得双方面临的价格风险更大。

    5.政治风险。这主要是指贸易对象国发生动乱或革命,政府更替、政策改变以及两国关系突然恶化等政治原因给交易者造成的损失。

    总体来说,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有更广阔的空间范围。这一方面有利于厂商在更大的范围里挖掘资源,开辟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其遇到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国际贸易中,将遇到更多、更强的对手,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他们中间的很多厂商,在资本实力、管理手段及技术水平上均居于优势。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竞争手段也更多、更复杂,不仅凭借个体实力竞争,而且有国家的支持;不仅有价格的竞争,而且有非价格的竞争,各种手段纷繁复杂。

    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和国外市场将逐步融为一体,在异常激烈的世界市场上,中国的厂商将如何扬长避短、提高竞争力是应该认真考虑的,应该要有必要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