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三章 德与才(6)(1/2)

    第三章 德与才(6)

    宋襄公的“仁”后来被人耻笑为“宋襄之仁”,宋襄公因为太过讲“仁义”,讲“道德”,结果惨败。他信守的“仁义礼智信”,让他的思想僵化,认为人人都讲仁义,有道德。殊不知,正是这些死板的“道德思想”让他惨败。

    但是宋襄公的仁义品德真的让他没有任何收获吗?不是,在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宋国的邻国曹国受到侮辱,来到宋国,宋襄公根据仁义的道理款待了重耳,宋国刚战败,国家贫穷,但仍送出了20乘车的大礼。这对重耳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这个仁义的举动为他死后5年化免了一场亡国之灾,5年后又是楚攻宋,晋国出兵救宋,在城濮打得不讲信用的楚国几代不敢正视中原。

    既然施德并不是处处可用,那么,“无毒不丈夫”是否就是成就大事必须地信条呢?“无毒不丈夫”即抛去道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此时,“有才无德”便是这些人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演绎“无毒不丈夫”的人大有人在。

    如《三国演义》中,刘备本来答应为吕布求情,这一举动也符合刘备谦谦君子的性格,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刘备会在曹操面前出尔反尔,借曹操之手杀了吕布。由此可见,刘备也并不是“妇人之仁”的人。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政变,杀死自己的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四皇子李元吉,才登上帝位,然而历史并未因此而多加职责他,反而因为他的卓越功绩,流传千古,成为一代明君。

    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更是大开杀戒。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之一就是胡蓝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