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三章 德与才(5)(1/2)

    第三章 德与才(5)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蛇冻僵了,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受了暖气,渐渐复苏了,又恢复了生机。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立即恢复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

    这是《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因为善意救蛇,却被蛇咬死了,故事的寓意是说不要可怜恶人,否则会被恶人咬死。但在现实的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真的不值得怜悯?农夫代表着有品德高尚的人,蛇代表着忘恩负义的人。在故事中,农夫知道那是一条蛇,蛇本来就是冷血动物。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如何分辨一个人是蛇还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呢?

    现在路边的乞丐很多,有的人说要对乞丐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就是靠着别人的施舍而生活,这滋生了很多人不劳而获的心理,因此有一些人将乞丐当作了职业。也有人说,假若人人冷漠,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乞丐,又该如何解决困境?难道真的像曹操所说:“宁让我负天下人,莫不让天下人负我”般极端?

    李勉是唐代宗、德宗年间的宗室贤相,唐《国史补》记载,李勉做开封尹时,抓了个江洋大盗,犯人被审问时哀求李勉,李勉见他气度不俗就放了他。数年后李勉卸任去河北旅游,到某县发现当年这个囚犯成了当地的县令,于是拜访。县令激动万分,一连十天陪吃陪住,十天后回家对对妻子讲:“恩公曾救我性命,我该如何报答?”妻子说:“给他一千匹绢行吗?”县令说:“怕是不够。”妻子又说:“那二千匹够么?”县令说:“还是不够。”妻子说:“既是如此,那干脆杀了。”县令于是心动,决定动手,他家里的一名仆人心中不忍,跑去告诉李勉。李勉立即乘马逃走。驰到半夜,已行了百余里,来到渡口的宿店。店主人道:“ 此间多猛兽,客官何敢夜行?”李勉便将情由告知,还没说完,梁上忽然有人俯视,大声道:“我几误杀长者。”随即消失不见。天还没亮,那梁上人就带着县令夫妻的首级来送给李勉。

    这同样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故事,所幸的是前来杀李勉的人获知了真相,而杀了县令夫妻。

    在物欲横流的年代,农夫和蛇、李勉和江洋大盗的故事并不缺乏其数。因此,许多人在当一个“烂好人”,对任何人都大发善心时,当遭遇背叛和不知感恩的人时,他就将“善心”统统收起来,也开始变得冷漠。

    我们对道德的理解都是基于书本,但是一个人遵循书本上关于道德的教条,就会变得迂腐。

    春秋时期,宋襄公借帮助齐孝公即位,将齐国变成臣属国。他又想和楚国联盟,去压服小国。当他把这个主张告诉了大臣们,大臣公子目夷不赞成这么办。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