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64王安石(2/2)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变法派还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于是,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这导致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之后王安石复相,但是由于他和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王安石在复相后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支持,无法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了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后不禁悲愤万分,不久便抑郁而死。

    对于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此作为依据,对王安石变法做出同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对此进行讽刺。但不可否认,王安石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他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与主张,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正因为王安石将“务为有补于世”的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大多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