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64王安石(1/2)

    64王安石

    推行变法的文豪

    提起王安石,就会想起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这位宋朝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社会变革的良方,但最终却轰轰烈烈地失败。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少年时便苦学勤奋,爱好文学。21岁考中进士,仁宗时期,位居太守,在任期间,治绩斐然。嘉祐五年(1060年),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祐三年(1058年)上书宋仁宗,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但是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意见。

    仁宗驾崩后,神宗即位。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讨论了治国之道,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他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并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他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的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虽然他强调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他提出并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还改革了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