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蝴蝶效应(3)(2/2)

。杰森?布莱尔经常在移动电话和手提电脑上做手脚,假装从各地发稿,并向报社报销采访费用。

    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后,他从一名自由记者那里购买了一张照片,然后根据照片以访谈的形式杜撰了一篇《一名老人听到儿子在伊拉克战争中丧生后的感受》,其大胆的想像力令人叫绝。

    在此之前,该报社早就有编辑发现杰森?布莱尔有杜撰新闻嫌疑,但未能引起新闻主管的重视,杰森?布莱尔反而被委以更重要的采访任务。

    《纽约时报》多年来以维护新闻工作的传统准则、追求公信力而著称;该报内部要求每一篇署名该报的报道,均须经过独立采访调查。因此,虽然不时遭到外界批评,但该报还是被看作美国最享盛誉的报纸,去年它还夺得了七项“普利策新闻奖”。

    杰森?布莱尔丑闻的发现,暴露了该报内部管理机制的漏洞,造成了《纽约时报》声誉和形象的极大损害。

    就像百年老店“童叟无欺”的招牌,《纽约时报》的报头上天天都印着一句话:“此报所有新闻宜于印行”。然而,杰森?布莱尔丑闻却使这句招牌话成了莫大的讽刺,该报也自称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黑暗时期”。

    没想到《纽约时报》一百五十二年的声誉就这样毁于一旦!许多在这家世界级大报里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居然栽在一个二十七岁、初出茅庐的行骗者手里,不禁令全球传媒大跌眼镜。

    同时,由于《纽约时报》的丑闻,两个与新闻业本身一样古老的准则,即新闻真实性和新闻工作者操守,在互联网和电讯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提到全球新闻工作者的面前。《纽约时报》的丑闻为国际新闻界敲响了一记警钟。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新闻主管能防微杜渐,在得知杰森?布莱尔有杜撰嫌疑时采取果断措施,情形何至于此呢?

    “蝴蝶效应”的借鉴意义

    “蝴蝶效应”在教育领域也有重要的解释: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产生巨大而复杂的影响力。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蝴蝶效应”在教学中的影响。

    在谈到作文评语时,中学老师贝尔蒙特曾激动地说过这样一件事:

    我收到一封学生写给我的信,信中写道:“……现在我坐在大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给您写信。还记得我吗?您在我本子上批过一句话:‘句子造得很精彩,希望你做人也精彩。’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努力使自己活得精彩一些,尽管我的基础很差,经常碰到许多困难,但是因为你那句评语的激励,我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为这名学生的努力感动,也为自己当初的批语感动。我没有想到自己很随意的一句赞扬,竟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