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路径依赖(1)(2/2)

应。

    最早提出“路径依赖”的是WBrain Arthur,他研究了技术演变过程的自我强化机制,并指出新技术的采用大多数是具有报酬递增性质的。

    发展的技术可以凭借其领先优势,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诱使同行采用相同的技术,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技术在行业中的流行会促使人们相信它会进一步流行,这样就实现了自我强化机制的良性循环,从而战胜竞争对手。但是如果新技术进入市场太晚,就不会获得足够的追随者,就不能收回技术开发成本,也就不能进一步开发新技术,由此会陷入恶性循环,进入锁定状态。

    诺思将技术演变中的自我强化机制引入到制度变迁理论中来。他认为,制度变迁中同样存在自我强化机制,一次偶然的机会也许会导致一种解决方法的诞生,而一旦这种方法流行起来,就会导致这种方法进入一定的轨迹。

    在这种自我强化机制的作用下,报酬递增普遍发生,经济、政治制度变迁会沿着初始选择的正确路径,进入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中,“不断优化”就是制度变迁的正确路径。而如果选择了错误的路径,就可能下滑到无效率的深渊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另一条路径,即锁定状态。

    沉没成本

    当一项已经发生的投入,无论如何也无法收回时,这种投入就变成了“沉没成本”。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可以为此作证。

    有一个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古董,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地买下来。

    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瓶,花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

    他把这个宝贝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靠,在途中“咣当”一声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摔得粉碎。这位老人听到清脆的响声后居然连头也没回。这时,路边有位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是头也没回地说:“摔碎了吗?听声音一定是摔得粉碎,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老人的反应是不是很让人惊讶?如果是一般人肯定会从自行车上跳下来,对着已经化为碎片的瓷瓶捶胸顿足、扼腕痛惜,有的可能会经过好长时间才得以恢复精神。

    每一次选择我们都要付出行动,每一次行动我们都要投入。不管我们前期所作的投入还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还有价值,在做出下一个选择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考虑到这些。

    最终,前期的投入就像坚固的铁链一样,把我们牢牢锁在原来的道路上,无法做出新的选择,而且投入越大,把我们被锁的越结实,可以说,“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