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白酒风云: 市场变局下的企业应对与人物解读 > 第10节 六大悬念—2003年白酒年终备忘录

第10节 六大悬念—2003年白酒年终备忘录(1/2)

    ※ 记录现在,“算计”未来

    最近,笔者有了写白酒日记的习惯,白酒界的新闻和问题每天都在“疯长”,稍不留神就可能放走它。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尽可能地理清每个时段白酒的走向和大致脉络。当我们寄希望于2004年的时候,有必要对2003年做个备忘录——对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来说,是怕走弯路的,真有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观察得好,记录得好,路就走得直。

    从主流来说,2003年的中国白酒业表现出了平稳的态势。茅、五、剑就能说明问题——因为它们是白酒业的风向标,是一个缩影。其他的酒厂日子过得如何?“自己心里明白”——当然,市场上如果没有它们,也许会很落寞。其实,茅、五、剑共同撑起了中国白酒的“半边天”,另一半呢?它们撑着呢:比如泸州老窖、汾酒、金六福、泰山生力源、劲酒、口子窖等等。

    资本、人才、体制、文化、市场、品牌,如此多的问题需要改变,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愿意未来有太多的改变,因为改变就意味着新的挑战,面对新的不确定因素,意味着重新去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不确定可能会给你带来风险,但也可能会带来新的机会。

    ※ 资本之败:当资本遭遇“资本家”

    资本玩家张海“主政”宝丰,给宝丰带来新理念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把的银子。但是,市场不是靠钱烧出来的。当烧出去的钱在市场上换不来业绩的大幅增长时,资本就变得毫无意义。当宝丰实际的销售业绩还不到年初计划的一半时,第一大股东健力宝决定收缩宝丰的市场战线。更令人遗憾的是,在“资本家”的意志下,宝丰的高层(营销总监)迄今为止已换了三任。对做酒的来说,频频更换高层是做市场之大忌。

    无独有偶,“长安”和“力帆”依仗雄厚资本,“边驾车边玩酒”,业绩却不尽人意。“长安”运作市场初期,从业界挖来了营销精英。但是,在人事、财务大权均听命于“资本家”的管理模式下,“外来的和尚不好念经”。娃哈哈也恼火,它收购涪陵某酒厂后,准备像卖饮料一样卖酒,结果打错了算盘,只好无疾而终。

    张海缺钱吗?尹明善缺钱吗?宗庆后缺钱吗?钱不是拿来无止境地烧的,“资本家”的使命就是让资本保值增值。当无法增值的资本遭遇“资本家”,一系列的麻烦就来了。窃以为,卖饮料的还是去卖饮料,卖车的还是去卖车——与其把资本投向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还不如“放在一个篮子里”。

    ※ 人才之痛:像大熊猫一样稀有的职业经理人

    白酒企业可能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这样需要职业经理人。仅仅在茅台镇的弹丸之地,“酒神”、“锦华”、“老贵州”等多个厂家曾不止一次地要求笔者向他们推荐职业经理人。华红兵卸任赤水河加盟金士力,何旗“操盘”五粮神……让人觉得职业经理人像大熊猫一样稀缺。

    在笔者看来,白酒业营销人才的增长与白酒企业和品牌的繁衍已经严重地不成比例。相当多的酒厂不缺资本、不缺网络,缺的就是营销人才。更严重的是,仅有的几位白酒职业经理人,正在透支他们好不容易积累的品牌效应。这使得许多想聘请职业经理人的企业,只有“望而生畏”。

    职业经理人要创造性地完成既定的任务,企业家则创造性地去制定战略;职业经理人需务实,企业家则要有冒险精神。但企业管理系统的不规范和职业经理人的不成熟,资本所有者的家长作风与职业经理人的投机主义等等,决定了中国白酒业成熟、健康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至少要在3~5年后出现。

    ※ 体制之患:最后一枪?

    沱牌无奈之下以3.57亿元卖给了德隆,体制之患压在李家顺头上30年,如今终于去了块心病。寄望于产权重组从而让沱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李家顺,打响了沱牌的最后一枪。关于德隆收购沱牌的意图,业界流传着多个版本。不管德隆是拿白酒当作圈钱的题材,还是真要喝下这杯酒,对李家顺而言,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沱牌借德隆之手实现了产权重组。

    作为“**”之一的西凤,刘敏的“出走”,更是将国有酒厂的体制之患暴露无遗。在这样的体制下,刘敏的“出走”是西凤的悲哀,还是老刘的不幸?改制,能否为曾经涅槃过若干回的西凤打开另一扇窗?

    后计划经济下的体制与准市场经济下企业运行系统的不对称,使得他们都面临着体制再造的选择,或者说体制与市场的接轨。

    这个轨能否接上,取决于“真改制”还是“假改制”:有的酒厂改来改去还是老样子,天天嚷嚷要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最后发现产权结构还是不合理。

    2004年将是一道分水岭。国企的帽子要摘掉,各地大中型老国有酒厂彻头彻尾的改制(资本)重组将势不可挡。

    ※ 市场之忧:“六大板块”——强者愈强弱者不灭

    葡萄酒在“跳楼”,白酒却“疯涨”。葡萄酒降价也许真能封杀掉那些小酒厂,白酒却不然。2003年,五粮液产销量持续增长,茅台搞了“一万吨”,剑南春的发展势头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茅、五、剑愈来愈强,小酒厂依然在挣扎,但不见消亡和减少。

    茅、五、剑等老名酒搞“多品牌”,小酒厂也积极跟进;老名酒进军高端,小酒厂也“照猫画虎”;老名酒扩建(比如五粮液和茅台),小酒厂也不甘落后。如此等等,除了涨价外,还没有小酒厂不敢干的事。

    老名酒走强,地方名酒则有升有降。

    河南:“老**”名酒,河南就占了两席:宝丰和宋河。河南辅仁集团入主宋河后,这个老名酒正在从恢复期走向新的增长期。

    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