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一个行业和一群人物(2/2)

环境中,衍生出众多需要厂家和商家去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可以说,白酒行业营销管理水平提升的过程,实际上是厂商不断解决营销问题的过程。对一个酒厂老板来说,他几乎每天都被来自于经销商和市场层面的问题所包围——“如果有一种叫‘养心补脑丸’的药品,酒厂老板将是最大的消费群体”,有人调侃说,入了白酒这行,人都要短寿几年。如果你想赚钱,你就去搞酒;而如果你搞了酒,那离破产就不远了。

    ※ 资本催生的摇篮和实验场

    这样一个既不是“奶牛”,也不是“瘦狗”的行业,却偏偏引来了诸多外来商业资本的介入。只可惜,几年过去了,搞汽车的还是搞汽车去了,卖饮料的还是卖饮料去了,做服装的还是做服装去了,捣腾房地产的还是干房地产去了。我们看到,迄今为止,外来资本介入白酒以后,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如果有,只有一例,那就是“小糊涂仙”。它的老板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是做家电的,是一个彻底的“外行”。

    尽管如此,卖烟的、卖保健品的等等五花八门的投资者仍然不见棺材不掉泪,还在继续往这巨大的“酒缸”里跳。由此不难看出,白酒行业所谓的“围城效应”,今后几年还将照样存在。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短寿的行业,却偏偏有大量的职业经理人在不断地被“引进”或是自愿加盟。也奇怪,在白酒行业被炒过来炒过去的职业经理人,出现在啤酒、葡萄酒行业的却并不多见。一批像大熊猫一样珍贵的职业经理人,都加入到了白酒的伟大事业的行列。

    白酒行业成了催生职业经理人的摇篮,更成为一批酒类营销咨询专家大显身手的“实验场”。而专门为白酒厂家和经销商服务的广告公司、包装设计公司、包装防伪公司、玻璃制品公司、礼品公司、打火机制造商等相关行业,更是看上了白酒业这块肥肉。反正羊毛出在别人身上,利润丰厚,你不赚他也会赚。与此同时,传媒也成了为白酒业呐喊助威的“道具”——在许多大众报纸上,都可以看到专门的酒水栏目。这一点,尤其以广东为最。

    ※ 白酒营销重心的转移

    构成本书的另一条线索是营销。

    本书集中展现了一批主流白酒品牌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了反映企业在面对营销问题时的真实应对,文章以进行时态的方式更多地记录了细节,而隐去了所谓的营销管理原理、方法。因为我相信,懂营销的人能够从细节中看出深意,从实战中去“阅读”真谛;而不懂营销的人则往往容易选择读菲利浦·科特勒或者其他的专业书籍。

    在这样的线索之下,抛开所谓产业政策的变化、行业生态环境的演变等等,纵向地看,白酒行业的营销水平比前三年已经有了相应的提高。

    三年前,白酒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尚停留在“青春期”阶段,极不成熟:对待消费者,就像对待“弱智儿童”一样;找“文化卖点”则像“挖祖坟”,上溯几百年、几千年去杜撰一个所谓的传奇故事;开发产品不做市场调查,而是闭门造车,甚至不惜打“擦边球”,彼此抄袭;营销网络建设则借招商之名,行“圈钱”之实;市场推广计划更是走一步看半步,稀里糊涂地蹒跚前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结果——营销流程的混乱,营销链条的断裂,最终把厂商们都引入了一个又一个“沼泽地”。

    现在,随着消费者的“觉醒”,主流白酒企业现在已经把工作的重心转向了两点:一是消费者心理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二是营销工具的创新与实践,他们开始重视和遵循一些基本的营销规律和流程。在主流企业的影响下,白酒行业的营销水准正在走向成熟。本书大部分文章,本质上正是从营销的角度解读行业、企业、品牌和市场的。我们希望从这种解读中,读者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行业和一群真实的人物。

    但是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现实不断变动,问题不断暴露。2004年如白驹过隙,2005年已然到来。在这样的巨变时代,每天、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在动态中走过的。也许,从刚刚过去的历史碎片中,我们能看到一个行业的缩影,从而给现在一个参照。

    无论如何,白酒业发生的一切,同样也在其他行业里发生,同样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更好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