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图书跟风因何大行其道(2)(1/2)

    有利可图令跟风大行其道

    在跟风出版中,模仿的对象往往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畅销书。跟风出版的结果,必然会冲击被模仿图书的市场份额,所以在出版界中,跟风出版往往极易招致被跟风出版者的犀利批评。

    那么,模仿的选题策略就没有存在的依据了吗?平心而论,模仿作为策划的一种方式,和其所引发的跟风出版都有存在的道理。

    首先,在市场经济中,书籍和其他产品一样,满足市场需要的创新性选题如果得以实施,就会在一定时期内为出版者带来垄断性的高额利润,从而诱惑其他出版者竞相模仿出书,直到市场饱和。

    其次,图书作为知识载体,和其他知识产品一样,在消费中遵循着价值增值规律和边际效益递增规律。采用模仿的方式,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既满足了知识生产的需要,也可满足新的图书消费需要。

    再次,书籍是一种分众化程度最高的媒介,读者分布零散,很难达到影视、报刊等媒介广阔的覆盖面;即使满足了相当规模特定人群某方面需要的畅销书,在销售渠道和网络限制下,也很难迅速与目标读者见面,这就为模仿者留下了市场空档。

    出版选题上的模仿,其关键在于对被跟风图书的创意和已开辟市场的利用,并不意味着在出版实施中从内容到形式对被模仿者的亦步亦趋。

    有创新就有风险。出版选题上创新的风险首先来自高失败率。据美国学者观察,在畅销书出版领域,创新的风险很高,十本书中有一两本成功就不错了。当然,如果你拥有绝对实力且资金雄厚,即使有一本成功其他九本亏钱,出版商也会大赚特赚。

    跟风者可以用同样的选题和风格、近似的书名和内容等方式,形成对创新图书的部分替代作用,以低成本、低定价的后发优势抢占创新者的市场;不过,有些模仿者的滥竽充数或粗制滥造伤害到了消费者,从而使读者失去对同类图书的信任,这就极不可取。

    创新和模仿作为选题策划之道,在跟风出版中各有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创新最为可贵,没有创新,就没有出版业的繁荣;没有创新,就没有模仿。但若模仿者恪守法律和道德,模仿而不抄袭,跟风而不过度,反倒也会促进出版业发展。

    跟对风向方能赢利

    跟风也是有门道的,如果跟风跟对了,就可以赢利甚至赢大利;然而,如果跟不对,也是会赔的。原本跟风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如果跟错了方向,从而导致白扔进了钱,那就太不划算了。因此,我们经过总结,得出了以下两条图书跟风者应该注意的关键。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跟风者实现跟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1. 选择好模仿对象,切忌盲目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生命力,有的书能穿越畅销成为经典,如“四大名著”、《围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有的书畅销乍逝如昙花一现。跟风者只有选取生命力较长、能够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书作为模仿对象,才可能达到预定目的,否则就得不偿失。一些出版社为了模仿明星题材的书,分别在刘晓庆案发和张国荣去世之际,利用社会舆论热点,几天内推出关于二人生平的书,结果并没有在图书市场掀起波澜。相反,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有的出版社迅速跟进,所模仿出版的“奶酪书”与它们的被模仿者一起位列畅销书榜。在先期跟风过后,又有一些出版社相继推出“奶酪书”,却迎来市场的萧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