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孔夫子为什么要不耻下问(1)(1/2)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旧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便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呢?”孔子听了后回答:“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呢?”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就叫“不耻下问”。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所写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人》里,孔子名列第三,足见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力。由此看来,他可不仅仅是在中国历史上名垂青史,也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呀。那么,孔夫子为何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呢?原因就是前面刚刚提到的,孔子能够“不耻下问”。请问,这一点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识渊博如大海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非孔子莫属。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孔子从小就立志于学业,追求真理,一生不渝。“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孔子追求真理的最好写照。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虽然他是当时中原各国学识最为渊博的人,但他并没有丝毫的傲气,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不耻下问”,肯向小孩请教,公开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使是对自己的专业儒学,也就是礼仪方面的问题,他遇到不懂的也敢于公开请教。于是别人就嘲笑他说:“你不是知礼吗,怎么还什么都问呢?”他回答:“不懂就问,此正是礼也。”

    当然,光有学问是不够的。儒家讲究“修、齐、治、平”,因此修身立德就是一个人成为学者——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的重要一步。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些思想后来被孟子发展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条。中国学者的最显著特色就是强调道德为本,强调人格的高洁,认为一个学者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孔子的学问是具体的,世俗的,他所关心的大多是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他讲授给学生的也大多是实用知识。他不谈“神鬼力怪”,也不擅长抽象思辩,终其一生,除了留下了一部语录体的《论语》之外,他最大的学术成就应该是他整理了中国的古代典籍,编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的经典文化体系的核心。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评价他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