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无数多的人终生怀着自卑感(2/2)

在工作中学习的知识更具针对性,这也是需要引起青年朋友注意的地方,仅仅有学校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

    实际上,世上大多数的学习就是吸取人家的经验。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后重新回到学校接受“再教育”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不妨认为,这种学习更有目的性,同时也是对既往经验的总结提升。

    [评析3]在逆境和不健全的环境中忍耐过来的人中,往往会走出卓越的成功者。

    逆境时期对于圆满人生是很有帮助的,它使我们对于日常烦恼不足挂齿,对以后遇到的困难有战胜的信心。它为刘延林塑造了性格基础,奠定了在成功后始终保持进取心的动力。然而,这种心智的历练,学校教育是难以做到的。但我们会误认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将学历等同于能力。

    在逆境和不健全的环境中忍耐过来的人中,往往会走出卓越的成功者。日本战国时代的一位叫山中鹿之助的豪杰常向神明祈祷:“请赐给我七难八苦。”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他说:“一个人心智的力量,必须经历许多磨难和挫折才会显现出来,所以我希望能够借各种困难险恶来锻炼自己。”其实,很多的成功人士乃至英雄豪杰,面临困境时同样感到绝望。但当他们走出逆境时,发现这种烦恼是一种刺激、一种把自己推向更高境界的推动力,是自己拥有自信、更具能力的推动力。过后发现另外一条康庄大道就展现在自己面前,过后的自己已经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观察那些工商界卓越的成功者就会发现,他们都很早就投入了社会。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心理素质、心态都很好,学习能力都很强,都累积了很强的工作实力。

    因为有实际的需要而去做出事情,这种能力就有了实用性,就有了实际的做事本领。透过工作不断地得到提升,就具有了独特的、一般人不具有的创新能力,拥有把握别人不能把握的机会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成就了他们的事业。

    [评析4]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把握。

    有智慧或学养的人,往往无法从事赚大钱的行业。因为这种人理论学得太多,做一件事都会前因后果估计得太多,认为不踏实,还不够合理就会放弃,所以知识分子普遍胆小。殊不知,“生意经”就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做生意”其本身就是动态的,事先估计得太多,也就是说很多的想法都是脱离实际的,并给自己带来过分的压力。很多情况事先并不能明确预计到,这种先入为主的思考倾向,什么事情都上升到理论解释、概括,反而在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其具体而微妙的情形,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陷入了“似是而非”的理解,很容易迷失方向。有一句俗语说的是:“会说的不会做,会做的不会说。”我们不妨这样去理解,前半句近似于指“空谈理论”,后半句则是指有实际经验的人注重于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把握,事前是“说不出来的”,实际的工作正是具体而微妙,变数大,事前没法明确说出来的。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或者想当然地去评价他人。比如有的教师评价学生,以是否优秀来判断学生未来的成就或拥有的财富。其实存在两个问题让人感到怀疑,这个教师不是有钱人,没有做生意做事业的经验,预测谁未来会致富,准确性就会很低;这个教师所使用的评估方式或标准是错误的,学生学业成绩好,未来未必有成就。所以,当人们看到起点很低的成功者,就会感到困惑难以理解,不能接受,将他们的成功归于“有幸运的机遇”。

    其实知识分子缺少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际经验,以及对生命、对精神力量的体验,知识分子会把他们获得的外部知识错当成自己独创的,忘记了使用自己真正的感受、直觉来判断。在这些方面他们落伍了。他们实际的做事本领常常不如文化不高的有经验者。赚钱需要个人创意或决断,以及先见之明,这些都无法在学问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