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无数多的人终生怀着自卑感(1/2)

    24.[背景]如刘延林,那些创出大事业会做生意的人多数是“行伍”出身的。

    [评析1]如何看待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

    如果让一个人回答,怎样才能成为百万富翁,大多数人会说,聪明、学历高,甚至著名大学毕业,等等。其实透过众多的白手起家富豪的例子、众多学历不高成功者的例子,就可以证明常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在百万富翁、亿万富豪的行列里,当初成绩优异、名牌大学毕业的人,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国外,比例都是很小的。工商界那些卓越的成功者,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机会;那些创出大事业会做生意的人多数是“行伍”出身的。我们再看看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大多不是学历那么高的人,像松下幸之助、李嘉诚、王永庆,包括刘延林,除了李嘉诚初中肄业,其他几位都是小学没有毕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没有念完大学的人。但他们都注重投入社会后的学习。也许有为数很少的富翁靠“聪明”或成绩优异致富,但大部分的富翁都认为这没有那么重要。

    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问题,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需要有什么样的观念认识。刘延林强调自己是“社会大学”里学到的,靠的是实践。那么,受过良好学校教育的青年是否在学校里就可以学到真本领呢?是否可以替代社会实践呢?如果用“天资”或学历来衡量成就,会让我们很困惑。原来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现行的传统教育体制,我们抛开应试教育不提,实际上是属于过于强调“智商”的教育。而一个人能否成功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比如勤奋、动力、勇敢、经验、意志力、理想抱负、反省能力、交往能力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社会大学”里学习。可惜的是很多智商超众的人能上很好的大学,但没有机会上这所“社会大学”,因为他们比较容易获得高薪和好职位,容易得到重用,很少有机会经历苦难、经受刺激、经历逆境。心智得不到历练,潜能只能是埋在地底下,而把大成功的机会留给了那些出身本来低下的人。学校里的分数与以后的财富没有明显的关系。

    [评析2]及早投入社会对于一个打算投身商海或搞实业、有事业抱负、追求成功的青年有着非凡的意义。

    及早投入社会对于一个打算投身商海或搞实业、有事业抱负、追求成功的青年有着非凡的意义。知识是有用的,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二三十岁时,思想最为敏锐,能够感受到商品经济微妙的情形和社会政治文化现象、社会思潮微妙变化的情形。此时,你如果没有让过多的理论条条框框先入为主,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结论,其实就是所谓的“独特的观点”。正是这种独特的观点决定你有创新。在以后的进取中,你从书本、实践或其他地方获得的知识都会充实、完善、发展你自己创造的理论。这是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前提。

    在此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过长的读书生涯为自己的辉煌人生负了巨额债务,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体验和运用知识实践的机会(当然,对于哪些搞科学研究的人除外)。这很可能是为什么社会上许多成功人士学历不高、但因为较早投身社会而取得成功的原因。知识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只有经过体验的知识才是真东西,才能真正地为己所用。我们从刘延林的财富传奇中可以领略到,他常常有特别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

    学校教育能够给我们很多知识,但做学问和做生意办实业是两码事。后者需要的知识更多的是行业内的实际经验、人生的实际经验,是书本和学校教育通常无法提供的。所以说有知识、有学历就可以创事业的观念是不那么正确的,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趁热打铁”,都是说在年轻时就要把握自己的人生。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预测,社会上的成人训练必将取代学校的文凭式教育,这会是未来的大趋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