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2/2)

   因此,当我看到破烂不堪的学校,看到安排在神殿里的那些教室,看到教室里黑乎乎的光线,以及已经遮不住风雨、面临坍塌的房屋,我为辛勤工作在家乡的乡村教师们深深感动,就决定出资在家乡修一座像样的学校,改善小学的办学条件。一方面是报答养育了我的那片土地,一方面也是报答教育过我的老师和学校。

    我这人喜欢说干就干,当天就同果子村所在的恒升镇政府的领导们商量,着手筹办。开始计划是30万元,工程开工后,我因为惦记着这所学校,放心不下,一年里专程4次回去查看,一再向施工部门讲,一定要把学校修好,并把投资从30万元增加到40万元。

    我是熟悉建筑这个行当的。我常常见到我们国家的一些城市街道,因为缺乏预见,一会儿接水管,一会儿埋电线,挖了一次又一次,把好端端的水泥路面挖得坑坑洼洼的,实在难看;而街道太窄更成了目前大城市的一个大问题,天天堵车,误事不少……这些都是值得大家(不仅仅是规划城市建设的人)好好总结的。学校是为将来培养人才的地方,本来就是“未来工程”,所以修学校更需要有眼光,要着眼于未来,不仅要它现在“洋”,几十年后也要它不土!当然,最主要的是要它实用,要求把美观和实用统一起来,为我们家乡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您看到这本书时,学校早已经竣工了。假如您有机会去广安恒升镇的果子村,您就会亲眼看到那所学校。

    从1994年秋季起,孩子们已经离开了破旧的古庙,到新教室里上课了。我是在广东惠阳市听到这个消息的,说真话,比我自己住进新屋还要高兴百倍,我像完成了一项巨大工程似的欣慰无比。人就是这样,当温饱问题已经构不成威胁以后,人的追求就明显地不同了,不再是为了一日三餐,不再是为了几个零花钱……而是将“对更多的人有好处”作为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目标。

    从这一点上看,我对党中央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又有了新的认识。

    果子村那所学校被命名为“延林小学”,这是当地一位朋友建议的,我没有否定,倒不是因为这学校是我出的钱,“延林”二字是我的名字。这个名字是我的父亲请村里有学识的老一辈人起的,这是他们那辈人对我的期望。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让我的父亲那辈人对我这辈人的期望,变为对所有下一代人的期望呢。这个期望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今后所有在这个学校读书的孩子,将来长大成人后,不要忘记生养他们的果子村;要为果子村的建设和发展出力,把山乡人的勤劳、朴实、吃苦、奋发向上的精神,像生生不息的树林、竹林那样延续下去;同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在家乡盖起比“延林小学”更漂亮的公益建筑,也希望果子村的新房像茂盛的树林、竹林那样越来越多,每一家的住房都比这所小学盖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