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敢不敢真正地为它冒风险?(1)(1/2)

    认准了一点后,你会不会立即行动为它争分夺秒?

    我得到的信息很准确,核对了好几遍。

    惠阳市淡水镇有一个砖瓦厂,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急于卖掉工厂来还债。这个厂是投资了10多万元建起来的,现在,包括一辆拖拉机及全套设备和厂房,一共只卖两万元。

    我一核实了这个信息就很激动:“等于是捡了一个砖厂!”

    尽管这是一个很划得来的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但对于我那时候的实际情况而言,两万元依然是个想得到却拿不出的天文数字。我那时候刚刚还完了家乡的欠债,结婚又花了一笔钱。别说两万元,就是两千元也拿不出。

    面临着一个绝好的机会,不能没有钱就忍痛放弃,假如每一次都这么忍痛放弃,这一辈子就有可能在这种反复的放弃中虚度过去。

    相比之下,我觉得,最难找的不是钱,是机会。

    而且,我一直认为,机会可以创造很多的钱,钱却不容易买来很多的机会。

    我决定干成这桩买卖,把那个目前面临倒闭,而我当时又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它救活的砖厂买下来。现在看来,我至少有两点没有考虑细致:一是对自己的经营能力而不是管理能力衡量得不周到,对那个砖厂原有人员的经营能力缺乏合理的估计;二是对市场缺乏具体的调查研究。这些都是后来进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但我不为这一点后悔,我也知道,假如当时我把什么都搞得一清二楚,可能我现在就什么也没有了。再说,当时人家也不可能给时间让我去把一切都搞清楚。

    我继续谈我的具体操作。

    我从几个方案中选出一个,那个方法过去叫做“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在有了一个很市场经济化的名字“股份制”。

    这个方法看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因为要别人心甘情愿地将口袋里的钱拿出来办企业,拿出来冒风险,总得要有可以吸引别人,同时也得让别人放心的东西才行。我费了很大的劲,好不容易说服了两个四川来的打工仔和一个当地人,我们4个人商定,每个人出资5000元人民币,4个人共同来办这个厂。

    商定妥当,我们就到淡水那个砖厂去交了定金,然后各自分头筹备钱。我连夜去火车站,往四川广安县赶,回家去筹款。我说服了乡信用社,以自己全部家产做抵押,贷款5000元。信用社的人要我的父母在贷款申请上签字。我拿着贷款单回来交给父母,他们都不敢签。几年以后,我母亲对《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谈话时我才知道原因。还在前一年我结婚时,就有人对女孩说,不要嫁给刘老二,他在外面欠了几十万元的债,嫁给他了今后眼睛都要哭瞎。女孩没有相信这番话,坚持嫁给了我,没想到我的父母却半信半疑了,一直耿耿于怀。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些,以砖厂的前途说服父母。或许这些年我在黄老板的砖厂打工,挣回钱还完了所有债的事实起了作用,或许是我父母想既然几十万元债务都缠上了,几千元又能抵挡个什么,总之,我的父母咬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