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七章 个人发展方案(1)(1/2)

    —通往地狱的善意之路        完美是非人性的,因为人不可能完美。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亚(FernandoPessoa)    组织塑造的样板    公司的“人力发展”专案小组已经开了几个小时会了,他们正在讨论公司的管理策略以及相关的训练课程。投影机打出大大的标题:“我们应该培养哪些人格特质?”人们激烈地讨论着这个问题。但是,没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的矛盾性。因为答案只能是:“无法训练出人格特质!”人格特质不是训练出来的,它来自内心深处,是天分和后天努力的完美结合,是一种自我展现的能力,无法用速成法来培养。  不过,本章的主题不是人格特质,而是“个人”和“发展”,这两个词是一个奇怪的组合。所谓个人,在众人的精神中呼吸,没有特征,通常和组织的需求紧密相连;个人的入口一般也在后面某个紧邻垃圾桶的地方。而发展,有挣脱束缚、伸展筋骨之意。一旦把这两个词组合起来,看起来就颇具远见,也颇为乐观。  很多企业都以本公司的个人发展方案为豪,当然是因为它有可取之处。“如果你认为个人发展方案耗费太多,那你就看看能力低下的员工们能做些什么吧。”有人敢冒险反对吗?其实,很多公司的经理人都并非才华横溢、极具个性,他们只是系统的衍生物、展览品,受到系统的保护。我们在讨论组织的缺点时,这些受过“培训”的经理人,也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一个接受长期“培训”的人,是众所周知的“组织人”,在公司中非常引人注目。  人力发展“措施”,其实就是人力发展“规则”,企业借此来衡量、规划员工的发展方向。看看你的公司高层吧,大多数人根本谈不上什么个人特质,几乎一模一样、轮廓模糊、互可替代。难道没有例外吗?只有极少数的人才具有人格魅力。这些一致化的人只会适应,缺少批判性、冒险性,没有特点、勇气和创造性。而董事长们则大声疾呼:“我们需要横向思考,不要互相模仿!”如果你对现代企业的做法有所了解,你会觉得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观点是:个人发展方案本身就是个人发展问题的一部分。它一开始就假设个体是体弱多病的,只有通过它才能恢复健康。它训练员工—直到他们变成思考的侏儒,并在无意中使他们更幼稚、更无能。这种“个人发展方案”就是一个培训系统,最终培养出了没有棱角、不会反抗的“组织人”。  那些从人力发展中心出来的人经常会说:“我们已经谈过了,他们知道怎样做对我最好。”管理阶层这么做,无非是想保住自己的饭碗,而那些可怜的员工却廉价地出卖了自己的未来。    冥顽不灵,难以忍受    很多企业认为,个人发展方案的目的是促进转变,对象是人而不是组织。个人的想法和行为应该以公司现阶段和将来的需求为依托,符合条件的才是“完美的人”。这背后隐藏了人类心理上的一个无理要求、一个阴暗面:“我无法忍受其他人跟我不一样!”他人的个性、坚持、生活的隔阂、个体的动机等等,和我是如此不同!他的特别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侮辱、一种无法补偿的冒犯。卢梭曾说:“出生就是为了站在法庭上。”所以其他人就应该为我负责,最后他必须变成“我们”,没有区别,也不能反对。  所以,当员工公开表示分歧时,管理阶级往往会受不了。因此,员工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愿,不可以按照自己的定义去理解工作质量。很多经理人(不只是人事部的)都有一些“塑造下属”的秘密武器,诸如:完美协商的十条秘诀、高效率员工的七种工作模式、管理员工的“第五条纪律”。他们遵循公司的既定原则来塑造个人,不经修改和检测就实施相关方案。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治疗”可以极大地提高员工素质,避免他们“重蹈覆辙”。很多情况下,员工和犯人没有什么区别。    人力发展意味着个人特质的消失。    听起来很夸张吗?一点也不。公司常以人力发展来掩饰其丑恶本质:降低员工的智商与情商,消灭一切个人特质。当然,身为公司的无名小卒,你是不会知道这些的,也许你也根本不愿意知道。管理阶层把平等、教育乐观主义、对职场的兴趣等理论混在一起发酵,酿造出一种混合饮料,来迷惑员工们的认知。这种混合饮料的推进剂就叫做“潜力”。    把每个人都培养成“超人”    传统的管理理论有两个基础:一是个人的不足,一是个人的“潜力”。对于潜力,我们可以用一句广告语来形容:“只要你愿意,没有什么不可以。”因此,很多企业都鼓励他们的员工:“只要你们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