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一章 无所谓企业(3)(1/2)

    被钳子夹住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一词被重新定义和分割,经济的全球化也在个人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国家财政掌控在财团手中,时刻受到他们“抽走投资”的威胁。欧元的实施启动了一场欧洲市场的龙头之争。企业间联合和并购开辟了企业经营的新视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改变了市场的游戏规则,并引发了经济革命,为企业和资本家带来了从管理到顾客关系等方面的巨变,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波及。未来会有90%的办公室职位改头换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股票。有创造力的人将因自己的观点一夜暴富。雇员要求得到更多的自由空间。员工将在个体层面上接受国际竞争的挑战。  因此,组织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个体化改造员工的价值观,这是连福特都始料未及的。  ·销售市场传来的密集化创新压力,挑战着传统的组织结构。  ·差异极大的劳动力市场,高科技人才的缺口,就业者平均年龄的提高,多元化的劳动特质。  ·全球化所导致的跨国公司联盟、并购,以及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企业的个体性受到新的挑战。  ·个人和组织不再唇齿相依。  面对这些咄咄逼人的新局面,企业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他们在原来的组织结构上频繁地安装新的管理方式,结果却不尽人意。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他们开始了一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闹剧。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管理方法有很多是建立在100年前人类的特质上的,根本无法适应这个数字化社会的需求。    个人就是全体    企业组织的演变显然落后于个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发展。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企业根本就不尊重员工的个体性。虽然他们在员工大会、公司愿景规划和表彰大会上一再重申个体的重要性,然而实际上仍冥顽不灵地按照看法、等级、性别和教育背景分类。谁会去关心比如说在西门子(Siemens)工作的某个人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样的目标等等呢?如果你在车间工作,每天和大家一起走进车间,完成上级扔到你鼻子前的任务,并且只需要注意公司的奋斗目标、榜样、规定就行了。工人们就像羊群一样被赶来赶去。  为了压制员工的个体性,公司使出了浑身解数,动用了一切工具:制定标准、规章制度、组织系统和行为规范等。然而,结果却对产品、工艺和组织结构的创新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  “预算至上!”  “员工都是不可靠的!”  “我们必须随时控制绩效,并不断施压。”  “如果其他公司都没有这么做,那一定有其原因,我们也不必冒这个风险。”  “董事会能想到这些的。”  “去告诉他们吧,这是他们应该知道的。”  很多企业相信,他们能成功地控制员工。我并不完全相信管理中“控制”的力量。但无一例外,大多数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阶层却对该理论深信不疑。他们把焦点放在错误、薄弱环节和成本上,而且还有着极其严重的官僚主义。(“这是最终预算吗?”、“图表可以这样做吗?”)大多数公司仍然在绝望中过度掌控。难怪MBA被称为工商“管理”硕士。个体在人事部门的管理哲学中,只是企业赚钱的工具,他们被装在盒子里,每天受到监控。一些专政的成功故事和行为楷模被管理阶层挂在嘴边,并以此来压制员工的独特性,以防止公司的双重道德标准受到挑战。总之,到处都有人质疑企业机体的健康性。  今天,我们随处可见这种企业管理的后果:先进的小公司告诉康采恩(Konzerne)如何运作市场;一个两人的公司就可以让一个大企业走向绝路。企业中的精英开始逃离公司,因为在那里他们无法继续生存。越来越多真正有才华的人正在丧失对大公司的兴趣,因为那里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所以到了最后,这样的企业中到处都是资质平平的人。    “我”还是“我们”?    个人和团体的关系本来就没必要充满火药味,但企业如何在保持个体独特性的前提下,让个人对企业有所贡献呢?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我”和“我们”、“保持”和“变革”、“自主”和“合作”、“自我负责”和“上级命令”之间的平衡呢?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经济法规的条条框框,另一方面又必须迅速、弹性地让新产品问世;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产品的质量、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对抗激烈的国际竞争时又必须重视创新;一方面我们要适应组织,另一方面我们又急需个体创造出的优异成绩。简单说就是:我们同时需要创新和适应、企业家精神和ISO9000、杰出的业绩和服从。很多企业陷身于内部矛盾的泥淖,无法自拔。员工被当作实验室里的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