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前言(1/2)

    一个领导者,怎样才能让企业长久地生存下去?又怎样才能保持基业常青?这是所有企业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给出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将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要么杰出;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种。

    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说管理就是决策;又有人说企业文化决定一切;还有人说愿景才是企业的根本……面对如此之多的“硬道理”,每一个又都是这么言之凿凿,很多领导者感到难以取舍。在面对取舍两难的状况,大多数领导者采取的是全部吸收的原则,既然都是硬道理,何不一起“拿来”,管他这个道理那个道理,只要有理,就都是“硬道理”。

    谈到“拿来”,我们的许多领导人都是非常谦虚和勤奋的。从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到杰克·韦尔奇的“要做就做数一数二”,都不遗余力地全部搬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发现,这些 “硬道理”并未给他们带来惊喜。相反,低层次的理解、生搬硬套的模仿,带给他们的是领导的不伦不类,是更低的效率、更差的业绩。

    这种糟糕的状况迫使他们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有用的硬道理?到底该在这些硬道理中领悟到什么?究竟该怎样改进自己的领导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真正的硬道理应该是能够引发思考,又符合实践者自身条件的,应该是简单明了,而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