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有问题共同研究,有风险共同承担(1)(2/2)

总设计师王永志也赶到了12所,一起研究方案,指导排除故障工作。产品返厂后,12所、200厂、703所的有关人员连夜展开故障查找工作。他们按照排除故障方案,先进行外观检查,然后将配电器I开盖,拆下继电器安装板,用放大镜观察密集的焊点,发现继电器K2Z的第7点与第8点间距较小,用绝缘起子撑开两点,故障消失;用连线接通,故障又复现。经多方分析,初步判断上述两点有短路现象。此时,表针已指向午夜12点。200厂厂长王东强、书记王建国及相关处室、车间领导,12所副所长陈政、行政指挥李小龙、老专家孙凝生、四室主任彭明海和院质技部副部长樊灵芳等一直奋战在现场。通过实体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继电器底座上,有一多余物存在,其形状呈“牛角状”。从多余物形状及成分分析结果判断,应为焊接时形成的毛刺,后来被工具切下。取下多余物测量尺寸,长约为0.7毫米、宽约为0.3毫米、厚度约为0.1毫米。该多余物足以将间隙约为0.3毫米的7、8点之间搭接。正是这微细的多余物,牵动了无数人的心。8月29日凌晨4时30分左右,继电器失效分析结果传回基地。而此时在北京,排故人员已经连续奋战了20多个小时,却没有一个人喊累,这充分体现了大力协同、忘我奉献的精神。他们撰写技术归零报告,直到下午4点完成后进行专家评审。工作并没有结束。无论是前方的设计人员,还是远在北京的后方人员,为了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大家都顾不上休息,又投入到紧张的测试复查、产品返修等工作中去。人们已经忘记了疲劳,心中抱着那份责任,牵挂着他们的产品,他们的火箭。29日下午7时,宋征宇副总师亲自携带备份配电器返回北京。李洪副院长、黄春平顾问及时赶到200厂指导工作,并对备份配电器进行全面检测,未见异常。29日下午1时30分开始,配电器I进行返修,在装配焊接新继电器工艺文件中,对引线焊点的高度、焊接的温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度、烙铁头的角度以及检验的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装配高级工任兴国凭着高超的技艺和精心的操作,保证了每个继电器20多个焊点的质量,经立体显微镜检验一次合格。随后对产品进行绝缘检查、常温测试,按照全样验收条件进行高温、低温、振动试验及结构检查……全部工作完成以后,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8月30日下午1时15分,宋征宇一行乘飞机返回靶场。这期间,总装备部和空军给予了大力支持,原定飞机早上9时起飞推迟到下午1时,随后又通知什么时间到机场什么时间起飞。下午3点多飞机到达,随即将产品直接送到技术区,经检验后,配电器I当天装上箭,并完成补充试验的状态准备工作。连续四个昼夜的奋战,配电器的故障终于彻底排除并完成了举一反三的工作,经过分系统、大匹配和四次火箭总检查,证明配电器功能正常。按照这次任务的质量目标,航天人不愿出现产品问题,但问题一旦出现,航天人敢于积极直面,前方后方紧密配合,方方面面鼎力支持,所有参与排故的同志全身心投入,没有埋怨,没有牢骚,只有拼搏,只有奉献。由此可见,飞船的发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问题还是被解决了。对于企业来说,无论规模大小,无论员工多少,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遇到很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员工应该如何应对呢?是积极主动地努力帮助企业走出困境,还是消极被动地跳出这个困扰的圈子?作为员工,应该明确这一点:每一个企业都是一条船。当你进入了一个企业,你就成为了这条船上的一名成员。虽然在这条船上会有船长和船员的区别,但实际上船长也只是特殊的船员,只不过他起着指挥和协调的作用,肩负的责任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