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遵从规律有章法,严细慎实好作风(1/2)

    1961年4月,“东方”一号飞船载着27岁的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行了108分钟的太空旅行,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23天后,美国也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2003年10月15~16日,中国第一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圆满地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我们的载人飞船在美、俄载人航天飞行40多年后才发射,时间上已经晚了这么多年。我们不能再做一个他们当年的飞船,而要做成达到甚至优于他们现在水平的飞船。实践已经证明,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世界科技在不断进步,而信息技术更是比40多年前大大提高了。如同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时间上的落后固然无法弥补,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论证、立项开始,就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而不是按照美、俄当年载人航天飞行的步骤亦步亦趋。这充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的71

    思想。比如飞船。美、俄的飞船都经历了从单舱到多舱的发展阶段,而中国航天人来了个技术大跨越,直接瞄准国际上第三代飞船,研制中国的三舱飞船。技术水平就与美、俄目前的近地轨道飞船相当,并且,中国的神舟飞船还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国外的轨道舱一般作废弃处理,而神舟飞船完成在轨运行任务后,轨道舱仍可作为一颗科学应用卫星继续留轨运行。轨道舱增加交会对接机构后,还可以作为目标飞行器使用,这样就为载人航天的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迎头赶上的中国航天人看来,人类航天活动记录中国人迟到的时间,是催人奋进的警钟,也成为我们的后发优势。中国的载人航天史也曾有过并不现实的超前阶段。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后,举国振奋。次年,“曙光”一号载人航天工程就全面启动。后来,还是周恩来总理一句“要先把地球上的事搞好”,叫停了这股高涨的热情。其实那时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工业设计、制造水平,中国还远不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条件。“现在看来这个决策真英明,那个时候如果搞,可能花很多钱也搞不成。”亲身经历那段历史的戚发轫,后来又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过程,并在“神一”至“神五”期间担任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这位资深的航天专家认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为,当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时机确实已经成熟了。航天技术与空间探索,是衡量一个民族智慧、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战略性影响。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这是一个必须“有所为”的领域。一波三折的决策历程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遵从科学发展规律,脚踏实地,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与生俱来的风格,它注定了中国的载人航天要走一条与世界上任何航天大国都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抛开过于超前的航天飞机方案,选择从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能够支撑的飞船起步,同时,在研制飞船时一步到位,直接盯住世界第三代载人飞船;独有的“三舱一段”设计以及在返回舱返回地球后,轨道舱留轨工作半年的创造性设想,使中国的载人航天走上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道路——留轨的轨道舱可继续作为试验卫星使用。航天精神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科学,不能单凭经验。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想想用什么方法才最专业,用什么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要有国际视野、行业视野,把握行业规律。有一次,航天某型号的研制工作遇到了挫折。在型号任务发射前,大家工作得很有信心。没有想到,结果给大家开73

    了一个很大的难以接受的玩笑,飞行试验失败了。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时任中央军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