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千锤百炼成精兵,功底扎实显技能(1/2)

    航天精神,是。航天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他们把质量作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研制、试验的最高原则。通过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使每次发射试验都能真正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一名优秀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也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遵守规章制度,培养严谨的作风。

    ——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

    人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核心,人能否在空间进行多天工作和生活,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神舟”六号担负着检验我国“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能力的使命。如果此次“多人多天”飞行顺利的话,无疑能为下一步的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交会对接以及建立空间站打下坚实的基础。用于此次航天飞行的火箭与飞船型号与上次相同,但舒适性、安全性更高了。与“神舟”五号飞船相比,“神舟”六号飞船做了多达110项的技术改进,“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也有75项技术改进。这些改进,大多数是依据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中获得的感受做出来的。就像托举神舟升空的火箭需要一级级地接力助推一样,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推动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向更广阔的太空进军。从“神五”到“神六”,随着尚志、张柏楠、刘宇、陈善广等年轻一代走上各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岗位,戚发轫、黄春平、施金苗等“神舟”五号时的领军人物已退居二线,成为幕后顾问。两年前,独自一人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的杨利伟,65

    没有从事科学实验操作,也没有走出返回舱。而这一次,由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组成的乘员组按预定计划飞行多天,而且还脱下航天服,从返回舱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活动。这是中国人真正尝试太空生活的开端,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上启下的重要一步。从“神五”到“神六”,从飞船、火箭到人员设备,几乎每一个关节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始终不变的,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用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所凝成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老五院”建院初期谁也没有见过导弹、火箭,更不懂怎么设计和生产导弹。不懂就学,边干边学。中国的航天史告诉我们,每攀登一级更高的新技术台阶时都需要攻克大量的技术难关,每次飞行试验的故障分析和排除不知要付出多少个不眠之夜。20世纪60年代,“老五院”各分院的科研办公大楼每晚都灯火通明,绝大多数的同志都自动来加班或学习,直到深夜。那时候是没有加班费和夜餐的。当时领导来到办公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说服动员大家早些回家休息,但是往往赶也赶不回去。20世纪60年代初搞航天是平地起家,房屋一时盖不起来,航天人就住帐篷、睡通铺。没有地方办公,就在飞机库中工作,用手摇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和设计。那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人吃不饱,都浮肿了。创业难,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但难不倒航天战士。这是多么强烈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也一样,每一个员工都要苦练内功,增强服务意识,全方位地服务于客户,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同时,每一位员工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志存高远,激情进取,全心投入。对工作要兢兢业业、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要专心致志,沉下心来,用心去做,一次做好。敬业必敬学,天天学习,天天进步,不“敬”则退。始终任劳任怨、自励自勉、自强不息。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永远向上。作为中国的第一代航天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经历了我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亲身感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感人的航天精神。他曾经讲过这样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左)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右)在一起,交流中国火箭技术发展未来。

    件事:“我在美国有一个好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