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9节 农家女发家秘笈(2/2)

买杂志报纸时,会顺便打个电话;顾客在打字复印时,有可能买份杂志或报纸;客人与书屋主人混熟了,将冲印照片的事儿交给书屋“代劳”也在情理之中。在许雯的精心打理下,仅半年时间,20个平方的书屋就大变样,每月除去各项开支,居然能赚到3000元利润。当时说出来也许没几个人相信这是真的。(开辟多项业务)

    为把书屋经营得有声有色,气势如虹的农栅又陆续添置了名片制作机及照片过塑机,还请了一位员工。到2000年底,她所有的投资便全部赚回,她说她的利润时代到来了。同样的书屋,到了她手里却玩转了,为什么?许雯说:只要突破常规的约束,摒弃直线思维模式,善于利用人的消费心理,侧重于多向型和曲线型思考问题,让思维的射线从四面八方直刺问题的中心,自然会撞出成功的火花。

    尽管书屋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但此时的许雯再不是农家普通女孩的思想了,当然她不会满足现状。因此,她在“玩”书屋时,就已计划着第二个店子的事宜。

    2001年元旦这天,一阵鞭炮响过后,许雯的干洗店开业了。都说时下开干洗店是“黄花菜凉了”的行当,精明强干的许雯何以出此下策呢?但事实终究是有力的佐证。她摆出来的虽然是一套简单的干洗设备,但生意不赖,两个店员似乎忙不过来。加上该店讲究质量、收费合理、交货快捷,因而顾客与日俱增。许雯自然是忙上加忙了,好在书屋与干洗店只有500米的距离。

    夏天,本是干洗店的淡季,许雯的干洗店却反而比早春更热闹。原来她增加了“另类”服务,只要能用水洗的诸如什么长裤、短裤、衬衫、裙子、袜子等普通衣物通通不拒,收费视物而定。夏天的衣服有必要送到店里去洗吗?打工族是否承受得起这个“享受”?谁知许雯的回答如数家珍:我在这儿生活了两年时间,开干洗店之前我曾暗自搞过“市场调查”,结果发现诸多外来人跑到省城打天下,日子过得充实而繁忙,有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时间就是金钱”的价值,这类人基本上达到了用金钱买时间的消费水准。当然,并非每一个打工者有能力享受这份潇洒,但火星镇是外来人的“据点”,有十分之一的人成为我店的顾客,其收入就可观啦

    其实,许雯开干洗店的初衷就是打夏秋两季节的算盘,与别的干洗店错开消费时段。道理很简单,时下做生意只有与众不同,方可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许雯刚才的如数家珍实际“数”得很保守,没把市场调查中的重头戏数出来。她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手头宽裕及那些快节奏工作的先生、小姐们都曾主张她开设洗涤夏秋衣裤业务。这个信息使许雯意识到有个潜在并值得挖掘的市场,至少有必要冒险去试一下。

    作为店老板,许雯委实有超前的眼力,打工者虽然走的走、来的来,但总是走的少、来的多,这首先就保证了客流量。可不是,2001年底算总帐,许雯的干洗店不可思议地“洗”出9万元,而且夏秋两季占全年营业额的65%。18个平方的干洗店,一年“洗”出9万元,很多人说“打死我也不相信”。

    关于说到钱的来路问题,许雯此刻的回答却有板有眼了:我真的说出了一条财路啊!就说夏秋两季的业务,那些整天奔波在外的推销员,广告业务员,保险从业员,还有一些高级管理层人员,他们回到住处洗完澡后,别说洗衣服,有时连臭袜子也懒得洗下就倒在床上见马克思去了。这类人又是高收入一族,他们每星期都定期送来两包“脏衣服”,里面什么内裤、袜子都有。他们常常是送两袋脏衣服来,拿走两袋洗好的走,而且这类顾客一直在“持续增长”,估算一下,每个常客每月只算100元的洗涤费,按100个客人计算,一月下来就上万元啊!还有零散的客人呢……

    许雯这个“说法”,还有谁会不相信呢?2001年大盘底,许雯的书屋收入4万,加上干洗的9万元收入,这一年她进帐13万元。

    问及这个农村妹发家的秘诀时,许雯又恢复了谦虚的本色:我在前面已唠叨些做生意的心得体会,其实没有秘诀。中国有句俗话,事在人为。只要你善于发现,并学会将身边的消费群体与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