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9节 农家女发家秘笈(1/2)

    湘西双牌山寨妹子许雯高中毕业后,在家呆了一年,就像所有农家女孩一样,向往城市的生活。1999年春,19岁的许雯带着妈妈的叮咛,揣了几百元钱,跳上了开往长沙的客车。然而,一个没有文凭、没有专业特长的农村女孩,要在竞争激烈的省城找到一份工作又谈何容易。口袋里的钱愈来愈少,几天后,许雯连10元一晚的私人旅馆也不敢再住下去。为节约开销,她先是在火车站候车室“混”了两夜,后又在一家人才交流中心的台阶上铺上几张废报纸“睡”了两晚。

    许雯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决定跑到城市边沿试试运气。不巧翌日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浓密的雨点,雨后郊区的马路十分难走。许雯一双破旧的皮鞋早已磨了一个洞,水和着泥沙从洞口涌进她的鞋内,不久脚底被泥沙“磨”出几个大血泡。可这么“痛苦”跑了一整天,仍没找到工作。第二天她沮丧地跑回市区,却不经意发现火星镇某农贸市场门口贴了张广告,上面写着经营者可免费进场摆摊。

    原来,该农贸市场正在招租,考虑到刚开始个体户不太愿意进场经营,管理单位为此推出优惠措施,即头3个月不收任何费用,意在先把市场启动起来。许雯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遇,至少可解决自己目前的生计问题。她当初的打算是,以卖蔬菜为突破口,有了喘气的机会再寻觅发展空间。

    许雯找来几块旧木板,架起了简陋的卖菜摊位,她就这样迈开了“创业”第一步。由于顾客贪图方便以及个体菜贩对“马路生意”情有独钟;因此起初进场买菜的顾客不多,加上品种单一,也就一时难以形成客流量,十几个摊位的生意举步维艰。反正不用缴管理费、水电费及税收,许雯就咬紧牙关挺下去。没想到3个月后,当地政府大搞城市建设,占地经营的马路摊档一律通通拆掉。当其他菜贩都纷纷入场经营时,许雯已拥有一定的顾客网络。面对蔬菜品种日趋丰富起来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许雯立马调整稳定回头客的对策,就是开辟服务深加工,亮出一道新卖点。在卖叶类菜的同时,再兼顾海带、土豆及红萝卜等生意,并对它们一一进行“深加工”处理。第二步是把所有蔬菜多余的枝叶去掉,让其变成漂亮净菜,意在顾客眼下产生视角效果,价格则不变。第二步是将海带泡在水中并用刷子除去泥沙,顾客买回家清洗一下便可炖猪骨头;再就是将土豆、红萝卜砌成细细丝条并分别摆放得整整齐齐,顾客买回家只须滤下水即可下锅。这种深加工服务不仅为顾客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同时缩短了做饭时间。此招的“卖点”基于今天城市居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庭主妇自然很快接纳这种方便快捷省事的消费习惯。(为顾客着想就能创新)

    这一切的确不出许雯所料,小小的摊位自开辟“深加工”服务后,她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平均每天纯利涨到50元以上。月收入1500元,这对在农贸市场摆摊位卖蔬菜来说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

    2000年春天,许雯的存折上有了9000余元,这当然是卖蔬菜积蓄下来的。随着一些下岗工人相继涌入农贸市场,许雯预感到自己的生意将会越来越难做,许雯以一千元价格将摊位转给了别人。

    许雯并非无缘无故转让摊位的,除了她意识到蔬菜生意日后难做之外,更重要一点是她发现附近有一家书屋在等着有人顶手。

    原来,这家名为“迎春书屋”的主人经营大半年时间,扣去各项成本开支,几乎没赚到什么钱,于是就无心情捣腾下去。许雯事先悄悄地察看了一下周边情况,结果发现书屋附近有4个中学,她认为这群学生是不容忽视的赚钱对象。于是,许雯毫不犹豫地甩出3000元,将书屋顶下来,她相信自己能将书屋“做大”。

    许雯接手后,停业几天,把门面内外稍微装点一下,继而调整经营结构。进书时,她重点考虑学生需求及其喜爱的书籍,在内容上充分迎合他们的胃口,同时在租书的基础上,开设零售报纸、杂志。接下来是“横向”发展:增置两台公用电话,代理接收照片冲印等业务,力求完全利用好空间。生意有了起色后,许雯又将赚的钱投进去购买一台二手电脑和复印机,开辟打字、复印服务项目,意在赢得更多客人光顾书屋。这样“做”起来就起到了一个“连锁”效果:客人在租书时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