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金融政策(1/2)

    深大菜票与联系汇率

    1997年10月28日

    我在深圳大学读书的头几年,菜票是校园内广泛流通的“校币”。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到指定的窗口以“1∶1”的汇率,用任何数量的人民币兑换菜票。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没有任何数量限制。

    货币之所以有用,是因为每个人都相信别人都会认为它有用!由于菜票可信,所以在校内就餐、购物、理发、交学费、交图书馆的罚款和打长途电话,菜票和人民币同样通行。又由于在餐厅吃饭只能用菜票,加上菜票比人民币更小巧,菜票就比人民币更受欢迎,成了名副其实的“校币”。

    不过,即便如此,学校当局也并没有实际的“发钞”权。因为学校每发放1元菜票,就必定收回和保存1元人民币。只要校方坚守这个原则,那么实际发行“校币”的,就不是发行菜票的校方,而是发行人民币的中国人民银行。学校内部通行的,实际是人民币,而不是菜票。假如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那么校园内的菜票也会紧跟着出现通货膨胀。但这菜票的通货膨胀,不是校方造成的,而是从中国人民银行那里“引进”的。同样,假如人民币的利率高涨,菜票的流通量也会相应下降,因为即使没有“菜票银行”,人们也会把多余的菜票兑成人民币存入银行。

    假如校方把换来的人民币烧掉,那么持有菜票的人,就无法从校方那里换回人民币,于是菜票的价值也跟与之挂钩的那部分人民币一样化为乌有。烧掉1元人民币的储备,就令1元菜票失去价值。假如有人突然不相信菜票了,只要校方妥善保存了人民币,就完全可以满足任何兑换的要求。就算人们对菜票失去了最后一分信心,把最后一张菜票都兑换为人民币,也一点都不打紧:校内将流通人民币。每一个持有菜票的人都从校方那里换回了人民币,只要略微修改用“菜票”为结算方式的合约,校内的任何人、任何交易都不会受到影响。校方要做的惟一一件事情,就是将“1元菜票兑换1元人民币”的联系汇率制度贯彻如一。兑换的大门愈是敞开,人们对菜票就愈是信任。

    有人会说,为了维持这个联系汇率制度,学校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整个学校的人民币储备都要预备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