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改变从心开始(1)(1/2)

    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磨合之后,即使最挑剔的本土经理人也承认,柯达的东西正慢慢渗透到本土员工的内心和行为举止之中,柯达在合资企业的苦心经营,开始赢得回报。

    张海南正在细节中体味着新的东西。这位原福达厂的技术骨干,进入柯达后很快成为感光厂的一个经理,后来被提升为综合服务厂的副厂长。但他心底却一直琢磨着一个问题,同样是这批人,为什么以前(在福达厂)很多工作就做不出来呢?

    表面上,张海南现在每天都在做着很细节的事情,如果对比那些习惯于高谈阔论的经理们,这些事情可能很不入眼。有一个例子是,他和一线的工人正在追踪涂布线上轴承怎样避免发生事故。

    在感光生产的时候,涂布线上的轴承有时候会出现问题。他们就一点一点地研究,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发现问题是一些参数设置的问题,他们赶快和柯达总部联系,要求更正。但是总部许可更正,需要一个论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他们要怎么利用电流变化、信号变化这些东西,去预测是否会出现事故?当快要发生事故时,必须要能及时发现,而且有预警。他们就这样去追踪,结果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对柯达实际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张海南执著于这些东西,并不是说他是一个纠缠于细处的人,而是因为他的反思。

    感光企业最重要的是质量、安全等等,这些大家都知道,如果你说在以前的福达厂认为这些不重要,那绝不客观。毕竟,柯达传统曾经在“草原二号”项目中触动过福达。可是为什么,一旦碰到产品的鉴定问题时,如果质量出问题,在柯达的企业文化里,他们想都不想就是说报废,但在中国人这边就会讨论到底怎么放行?有些东西跟价值观的确有关,比如大家都觉得成本控制很重要,但问题是哪些该省,哪些不该省。比如说培训,大家都说重要,可是谁真正舍得把钱大把花在这些员工身上?!结果一目了然。所以,这些看似细小的地方,体现的就是一个企业价值观的不同,价值观确实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回过头来看,很多决策都在背后有这样无形的东西,其实很多规章制度你说原来在国企一无所有,在柯达才找到了依据,那也是胡说,但就是在往下做的时候,做着做着就走样了,说穿了,就缺在细处身体力行。

    在海沧感光厂发生的事情,的确实实在在改变着“老福达们”对企业的看法。

    有一次在海沧厂生产出的感光乳剂,抽样检查有些样本“不合格”。本来,在以前的福达厂也会有这样的现象,老福达们倒没有在意。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他们大吃了一惊,总经理华立夫及英籍感光厂厂长罗恳决定将这批感光乳剂整批倒掉。这可损失不少啊!惊讶之余,他们觉得这可能是一个特例。

    但等到后面的事情再出现,他们终于明白,在柯达质量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一次,一批胶片已经完成,但抽查检验发现,有个别指标不合格,结果,整批胶片报废。这件事传开来,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不是在浪费钱吗?据说以前在福达厂,有加工贸易订单,有二等品、三等品的胶片和胶卷,也就是说,有些产品达不到标准,但可以作为次品去卖钱。这似乎是一个减少损失的办法。据说,这件事后来吵到柯达中国的董事会上,中方的股东认为这是在糟蹋钱,但柯达方面坚持,柯达只有一种产品叫正品。双方各持己见。

    但当大家静静品味以前福达厂的遭遇后,就有些想通了。原福达厂最后那几年挣扎求生,产品积压卖不出去,就只好处理,一再的降价,精装变简装。后来,这样的事情都偶有发生,卖了胶卷卖大盘,卖了大盘给谁呢?给那些市场上来路不明的商人,不管他们去做什么。大盘是卖出去了,但那样的行为,已经完全违背了当年企业给自己定下的宗旨:为消费者制造高质量的东西。当时企业是没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