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普通人与媒体(2)(2/2)

一件轻松的事。苏明娟说,正像以前我对记者说的,13年来我过得很累,我希望过平静的生活。

    一些贫困家庭和重病患者,经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社会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从而使他们摆脱了困境。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每年都在大量地发生着。

    2004年3月21日,《解放日报》、《文汇报》两家报社分别向2位需要救助的学子伸出援手,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新闻——媒体搭桥爱心如潮的故事。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就不可能引发那么多的群众向身患疾病的人献出爱心。换句话说,没有媒体的报道,人们并不知道现在谁最困难、最危险、最需要帮助。而媒体的报道给大众行善提供了指南。

    3月20日《解放日报》报道了美丽聪慧的华东师大女研究生黄乃慧与病魔顽强抗争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来电表示要求捐款。21日下午,黄乃慧的骨髓移植费用已基本落实。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金照敏。她说,凡是本市施行骨髓移植手术的贫困白血病人,均能享受5万元的一次性医疗救助。上海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吴仁杰来电说,从他们3年前捐款建立的“学雷锋、送温暖”基金中捐献1万元,用于黄乃慧的治疗费用。捐款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88岁孤老激动地表示:“**对我好啊,我也要捐些钱来帮助别人。”上海永冠商业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顾永泉来电表示愿承担黄乃慧所需医药费的全部缺口部分。还有许许多多来电捐款者坚决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

    媒体虽然不是政府,但在唤发社会责任和大众爱心等方面有时比政府具有更大的号召力、影响力和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一些特殊困难的个人和集体向媒体求助的原因。因为媒体是代表大众来唤发大众,它是通过自愿的、平等的方式来唤发大众,而不是通过权力和强求的方式,而自发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是人性最崇高的境界。尽管政府唤发民众也强调自愿,但政府毕竟带有官方色彩和权力色彩。

    《文汇报》发出《留美学子身患白血病》的报道后,《文汇报》与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血液中心联合举办了骨髓验血活动,尽管验血活动要到下午才开始,可是上午10点过后,参加验血的市民就络绎不绝地赶到文新大厦,他们有的全家出动、有的情侣相携、有的把验血捐髓组织成了学校的集体献爱心活动。20日下午1点10分,登记活动才开始10多分钟,第一批几百张志愿捐献者登记表就“一抢而空”,偌大的文新大厦一楼大堂,排开了14条长长的“爱心”队伍。因为现场验血能力有限,在骨髓库工作人员的指点下,几百名热心的参与者又冒雨“打的”赶往设在成都北路的上海市血液中心献血屋。当天下午共有近2000位市民从上海的各个角落冒雨赶到位于市中心的文新大厦,争着为身患白血病的海外学子余健捐献骨髓。而612人登记验血,也创下了中华上海骨髓库一次接受验血登记人数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