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政治家、官员与媒体(2)(1/2)

    大众眼里的政治家就是记者笔下、电视镜头前的那个政治家。政治家的性格是多面而复杂的,普通大众无从了解政治家丰富而多变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大众对政治家的了解主要依靠一个渠道,即新闻媒体。记者笔下、电视镜头前的政治家形象越丰富、越高大,大众眼里的政治家形象就越丰富、越高大。真实的政治家,大众永远无法知晓。

    同**相比,邓小平较少与记者打交道,但却是这方面的高手。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时,两人有这么一段对话。邓小平:抽烟可以吧?华莱士:可以可以。我也抽一根行吗?(递烟动作)我也抽一根,你也抽一根,谢谢。邓小平:我这个烟是他们对付我特殊制造的。这个过滤嘴长,比烟还长。

    通过这个镜头西方人看到了什么?他们看到了一个人性化的、人情化的邓小平——随和、风趣、幽默。邓小平这些举动虽然不是刻意的,但显然不是无意识的,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政治家,他深知自己在电视镜头前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西方主流电视镜头前的举动意味着什么。当然,作为政治家的邓小平,这一切都做到了随心所欲、出神入化的地步。

    1980年2月21日、23日,邓小平两次接受了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的采访。邓小平并不是一个随意接受记者采访的政治家,但这一次打破常规两次接受采访,他是有用意的。当时,西方盛传中国要否定**,邓小平是中国的赫鲁晓夫。1981年8月31日《华盛顿邮报》上全文刊登了法拉奇的采访记录,前言里她就写了一段,她说我对邓小平问了许多尖刻和不礼貌的问题,甚至是有点儿侮辱性的问题,但是邓小平没有提高语调,始终非常平静,而且有时候还要笑一笑,回答得非常坦率。比如说讲到对**的评价,讲到赫鲁晓夫,法拉奇就说我们都说你是中国的赫鲁晓夫,邓小平说在西方人家怎么称呼我都可以,但是对赫鲁晓夫这个人我是了解的,我跟他打了十年的交道,说我是赫鲁晓夫是愚蠢的。采访过世界许多杰出政治家的法拉奇事后对时任外交部高级翻译的施燕华说,邓小平跟她的父亲一样,她怎么说都能原谅她。她说,她对邓小平非常敬佩。

    善于运用媒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现代政治家的一大特点。政治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向,推行政治主张或辟谣,有很多种方式,有的通过正式讲话或发文,有的通过调整人事,有的通过电话直接沟通,还有就是通过媒体。尤其是其政治观点、主张不被政治盟友和敌手以及大众理解,而又不宜正式讲话、发文,或正式讲话、发文达不到效果的时候,通过媒体就成为一种最理想的选择方式。

    政治家要时时意识到这一点,媒体是公众意识的代表,媒体顺应着公众,又引导着公众。

    法拉奇发表在西方主流媒体上的大块文章起到了释疑解惑、以正视听的作用,起到了国内媒体起不到的作用。通过法拉奇的报道,西方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发现邓小平并不是中国的赫鲁晓夫。

    美国总统与媒体的游戏

    现代总统首先是传媒总统,在美国尤其如此。在现代社会,总统与媒体的关系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是盟友关系也是敌手关系,是鱼水关系也是油水关系。

    曾几何时,人们评判最高统帅的传统标准是看他同国会的关系、同外国领袖的交往、保持经济增长和维护国家和平的能力,而今,同大众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成了总统能否任职成功的重要考量。总统及其所领导的政府有越来越多的时间被用来搞好与媒体及受众的公共关系,而且总是会有不菲的回报。这一切在美国政府与媒体之间表现得尤为充分。

    政治家与媒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