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十二章 谁能比谁傻多少?(1/2)

    成功寓言之断剑

    老剑侠纵横江湖几十年,突然金盆洗手,隐居在山里。

    他收了一位徒弟。徒弟很聪明,也很勤奋,深得师父的喜爱,师父决定把平生所学都教给徒弟。但他没有直接教他剑术,而是从剑道开始,一直讲到心性的修炼,最后讲到剑术。

    几年过去了,徒弟变成了一位潇洒的青年,练剑也达到了很高超的境界:舞剑的时候,别人只看到一团光环围着他,身体似乎与剑成了一个整体。

    他自以为已经学成,去向师父报告。师父平静地说:“这只是练剑的入门功夫,尚未登堂入室。”

    说完以后,师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盛行斗鸡。举国上下不乏斗鸡爱好者。其中最酷爱此项活动的莫过于齐王。王宫内养了不少斗鸡,他为了取得胜利,专门派人到纪国雇请出生于驯养斗鸡世家的纪渻子。

    纪渻子是驯养斗鸡的高手,有一套祖传的方法,齐王是斗鸡迷,把纪渻子雇来10天后便召见他,询问斗鸡的搏斗功夫驯出来没有。纪渻子禀告齐王说:“还没有。它近期表现为内心空虚而神态高傲,模样盛气凌人。”

    又过了10天,齐王心里憋得不耐烦了,传旨纪渻子汇报驯养情况。谁知纪渻子说仍没驯成熟。眼下斗鸡听到其他鸡的啼声,看到鸡的影子仅只有反应。他劝齐王再等段时间,如果急于求成,会前功尽弃。

    齐王听了他的劝,又熬过了10天,纪渻子说:“差不多了,驯养已到关键阶段,斗鸡目前的目光过于敏锐,虽有斗志,但心中充满着傲气和怒气......”齐王打断他的汇报,问他现在能不能参战。

    纪渻子断然说:“不行!再过10天。”

    又过了10天,齐王不等纪渻子进宫,径直到驯养场。纪渻子迎见齐王:“现今斗鸡虽遇挑战者向它鸣叫,仍神色自若,视而无见,毫无反应。看上去像一只木鸡。”

    他令人把挑战鸡引到斗鸡面前,这些鸡一看见纪渻子驯养的斗鸡望而却步,腿都吓软了,转身便逃。胆大的与它斗不了几个回合,纷纷狼狈逃窜。

    一只狐狸追逐兔子,从眼前跑过,师父随手折断一截树枝,似乎漫不经心的轻轻一挥,狐狸像是被重重地打了一下,翻了个跟头,吃惊地跳起来逃走了。

    师父说:“剑道、剑心和剑术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剑,也就是能在生活中应用自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心剑合一,将身、心、剑合而为一,达到剑即是心,心即即是剑,心动剑发,心到剑到的境界。”

    一年后,师父说:你已经达到了心剑合一的地步。但还要继续练,最后要达到虽然有剑,却像没有剑可握一样;虽然要出剑,却像没有剑可出一样;虽然有剑招,却像没有招可出一样;虽然面临高手,却像没有对手一样。到达这个地步,你就可以下山了。

    又过了一年,师父说,你已经学成了。

    徒弟把剑折断,下山了。

    他知道了,真正的剑不在手上,也不在心中。那么剑在在哪里?他清楚地知道,却又说不出来。

    他只知道:真正有本领和才能,不过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重视精神品质的修炼,才是抓住培养与训练的关键所在。

    第十二章 谁能比谁傻多少?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它提出独立探索的合理途径,并且反过来检验内容。

    1 密密尔泉的秘密

    曾几何时,“知识就是力量”的标语贴在每一个教室的墙上,激励着无数莘莘学子刻苦攻读。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是英国的培根提出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可以使决策更少出错,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人们更容易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人们也越来越形成一个印象:有知识的人,必然就会有力量;占有的知识越多,就会越有力量。

    可是我们走上社会一看,那么多博士硕士却在无力地踯躅在成功的门外,甚至踯躅在单位的门外:下岗。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个新问题。在历史上,在困苦中百无聊赖的读书人就曾经迷茫地发出“腹中三千卷,一字不救饥”的疑问。

    屈原悲呼“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李白长叹“弹剑作歌奏苦声,曳居王门不称情”,还有陶渊明、刘禹锡、苏拭、白居易……这些才高八斗的读书人,并没有因为知识的力量而人生幸福,事业成功,而是终生都在理想的不现实,现实的不理想的两难处境中挣扎。

    实际上,知识又岂止“不救饥”,甚至也不能“救国”。

    有这样一个故事。赵武灵王让李疵去中山国侦察是否可以攻打它,李疵回来报告说:“可以打,中山国的君王饱读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