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追逐热门的危险(2/2)

知皮毛;第三个表现是把这个概念推向极致,比如随之出现的所谓“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政府”,甚至“学习型中国”!概念推广之迅速,令我目瞪口呆。而在大肆炒作概念的同时,却并不见多少实际的行动。中国有多少公司今天对员工实行学费报销计划?

    追逐热门和将“某概念进行到底”的现象在中国文化中表现突出的重要原因,可以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艾森和费希班的合理行动理论加以解释。该理论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在采取某一行动(如追逐热门)之前会作充分的权衡考虑。而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无非两个,其一是个体对该行为的态度或内心认同程度,其二是个体所知觉到的社会规范,即对“如果我做或不做此事,别人会怎么看我”的知觉。当这两个因素一致时,个体会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而当二者不一致时,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行事还是按大众的规范行事就变得不明确。许多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强调个体主义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多数人会以个人的态度决定行为;而在强调集体主义(个人与他人之联系)的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多数人则会以社会规范来决定行为。因此,在强调集体和人际关系的文化中,在相当程度上,一个人的行为更多反映的是社会的表面价值取向,而非个体内心深处认同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的老总再高呼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再提倡要以制度体系来管理企业,如果他内心深处认为培训发展员工是增加成本,而以制度管理企业会削弱他个人的权力,那么他永远都只会停留在口号阶段,而不会采取支持员工进修培训学习,或建设企业制度的行动。

    从另一个角度看,追逐热门有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企业因此失去自己的身份特征(identity),二是有可能导致企业倒闭。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试想如果是为了追逐热门而追逐,那么今天流行六个西格玛,这个企业就推广六个西格玛,明天流行平衡记分卡,就推行平衡记分卡。因为这些方法背后都是有理念支撑的,所以方法与方法背后的理念可能互相冲突。在不了解理念的基础上盲目推行方法,结果就成了“四不像”。与此同时,在引进所谓“先进”、“热门”方法的同时可能恰恰丢弃了你这个企业本来最与众不同、最具核心竞争力,同时又符合你的公司理念和管理文化的方法(比如,用诚信约束而非制度约束),那么反而有可能使企业挣扎在一大堆“热门”方法之中无法自拔,最后死亡。

    2005年7月于中国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