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宜家在中国(4)(2/2)

在杜福延看来,这种动物代表的是友好、忠诚,值得信任以及平和,这一切和宜家的公司精神不谋而合。

    性格柔和的宜家在中国的表现却是“凶猛”,一方面,宜家日益成为和星巴克、哈根达斯齐名的强势符号性品牌;另一方面,宜家(中国)正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中国以18%的份额成为宜家全球第一采购国。这也许和中国本身这个极具潜力的市场有关,但不可否认,这一表现与杜福延有着最为直接的原因。

    靠低价策略谋取大众市场的宜家在中国市场被误读后,如果要继续在中国生存和发展,宜家必须扭转自己的“贵族”形象,为了要实现这种形象的转变,宜家采取了最为直接的手段——降价。

    回顾2003年9月,宜家降价的信息见著于京城各大消费类媒体。当时的报纸对宜家降价这样叙述:全球家具销量排名第一的宜家家居在华销售的1000种商品全部降价销售,降幅均值达到10%以上,其中最大降幅达到65%左右。宜家家居中国区经理杜福延同时提出,在从9月1日开始的2004财政年度中,宜家公司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是将大众路线执行到底,即降价再降价,其未来目标顾客将锁定家庭月平均收入为3350元以上的工薪客户群体。

    这是成立60年的瑞典宜家进入中国市场6年后的一次重大决定,而做出这样的决定宜家是结合了相关市场调查资料的。对北京家居消费行为调查结果显示,2002年北京人家居用品首选是东方家园,而宜家了解到东方家园的最大特色没别的,就是全而且便宜。

    根据市场的现实情况,宜家做出了这个降价的明智决定。宜家了解到自己并没有完全走进老百姓的视线,虽然时尚,但太“高档”,尽管宜家一直都在努力走入大众市场,但它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高贵的。于是,从2003年以来,宜家投入了近百万元的广告费来扭转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高贵形象,并对几百种商品进行了实实在在的价格调整。

    在今天的宜家店里,代表降价商品的黄色标志正在增多。2003年的新产品目录册中,平均降价幅度达到30%以上。一个2001年标价为195元的架子现在标价为95元……

    “宜家的市场策略是为中国人提供廉价的家居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我们将像在其他国家那样,通过低价保障和提升市场份额。”也许杜福延的话可以代表宜家以后的中国市场策略的总方向。

    “别人很难想像,在宜家(中国)的数千种商品中,销量最多的却是一款名为HATTEN的边桌,2003年,它在中国的销量过万,这是宜家全球100多家店全年销量的总和。我希望这款产品的销量今年能突破10万。”杜福延这样去为他经营的产品定性,每年以原来10倍的速度增长。这与蓝色的谨守稳健一点也不相称,似乎有些疯狂。但是,当你了解到杜福延这样说的原因,也许就会明白,这似乎又不是什么难事。

    杜福延向《财经时报》透露了宜家(中国)的战略举措,“如果去年是准备阶段,今年就是扩张阶段。”2003年,杜福延最满意的是宜家(中国)的两大变化:降价以及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阶层走进宜家。看来2004年的宜家,杜福延采取的两大市场战略是:降价、扩张。

    为了打好降价牌,杜福延在宜家所擅长的供应链管理上下足了功夫,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到采购、分销,再到零售商店,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运作体系。除了坚持只销售宜家自己的产品系列外,宜家(中国)在本土化方面也力求突破;从公司的实力增长上来说,宜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这使得宜家有能力降低产品价格;从市场的效应与产业链反应来说,宜家的销售量增加了,对供应商而言,生产1000个和生产1万个,成本是不一样的,由于卖得多了,采购的成本也降低了。

    现在的宜家(中国),已在上海、哈尔滨、厦门、蛇口等地建立了5个采购中心,产品的本土采购量占到70%,而且还在增加。宜家还在中国积极发展供应商,现已有362个,这些供应商必须执行宜家对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标准(I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