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宜家在中国(3)(1/2)

    遭遇尴尬

    在今天看来,宜家这个词可能会让你联想到一种充满温馨、时尚、亲和的家庭感觉,现在很多人都了解宜家在中国是一个如何博得普通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不管宜家现在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如何美好,但是在几年前,宜家却拥有一段极其痛苦的经历,这就是在宜家进入中国之初所遭遇的一系列尴尬境况。

    原本以为发现了新大陆的宜家,从1998年步入中国开始,便一直扮演着尴尬的角色。虽然这是宜家极不情愿的,但是宜家却不得不强力地忍受着。

    1998年,宜家作为一个新的品牌出现在中国,出现在北京市场,由于宜家独特的或者说具有欧洲特点的经营风格多多少少有些偏离中国大众的消费习惯,所以,那个时候在中国消费者的心中宜家是个的的确确的“外来者”。这一印象让宜家在中国市场有些无所适从,为了在中国继续发展,从那个时候开始,宜家便不得不强迫自己改变以前的、在欧洲极其成功的经营风格,依照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去经营,尽量做到“本土”与“本色”的融合。

    到现在为止,虽然宜家进入中国已经6年,但显得仍不够及时。有调查显示,中国国内市场的建材城已超过数十万家,仅北京就有40家左右的各种家居采购市场。中国市场没有特意地等宜家,已属于“晚来者”的宜家,不得不在刚进中国的时候对所面临的时间成本与市场教育成本优先考虑。

    在宜家的眼里,中国原本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里拥有最多的消费人群。在刚进入中国之初,宜家本着一种典型的“家居便利店”的心态,本想靠低价策略谋取大众市场。可是,宜家被中国的消费者误解了,在他们的心中,宜家就是“贵族”的形象。而导致这一误解的根本原因就是宜家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对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平的不了解。虽然无论在瑞典本土还是北美市场,宜家都是一家典型的“家居便利店”,但是中国消费者的整体收入及消费水平却相对要低得多。发生这种偏差让宜家痛苦不已。

    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宜家的一些设计风格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包括无论是产品还是价签,甚至连宜家的产品目录也被国内的竞争者大量仿制,并且,由于中国相比其他经济发达国家老百姓更多的是只能接受一种更加低廉的平价消费,宜家风靡全球的“价格优势”在中国失灵了,同时,宜家还遭受到众多厂商恶性价格战的威胁。

    宜家能够从如此多的尴尬中脱离出来是宜家灵活改变的结果,也是宜家比较幸运的结果。现在的宜家已经渐渐被中国普通消费者所接受,以前的那段尴尬经历会成为宜家一个难忘的回忆。

    宜家文化在中国

    恪守节俭是坎普拉德从创业至今一以贯之的生活态度,因此宜家拥有天生的节俭文化。一切以降低成本为核心,从设计、生产、运输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使宜家走向了成功,但是这种节俭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影响了它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宜家的服务人员相对较少,这种无人服务模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在国外得到市场检验并认可。另外,宜家提供的平板式包装也是宜家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但这两点宜家引以为傲的经验却好像不太讨得中国消费者的欢心。

    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