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宜家的营销(5)(1/2)

    奇迹商场——在逆境中孕育奇迹

    宜家的发展是坎坷的,伴随着苦难,宜家人总是在逆境中孕育新的希望,在灾难中创造奇迹。

    宜家的一次次成功引起了竞争对手的封堵,迫使他走出乡村去寻找新的生产厂商。斯德哥尔摩郊外的宜家新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为建造这家面积达4.58万平方米的奇迹商场,坎普拉德总共投资了1700万克朗,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奇迹商场的建筑设计是由宜家自己的设计师克莱斯·纳特森完成的,他是阿尔弗斯塔的城市设计师,也是纽约古根海环形博物馆的设计者。设计构思非常实用化。整个建筑为环形结构,充分利用了每一个拐角,而且还为展品提供最佳的陈列空间。

    1965年6月18日,库根科瓦宜家商场正式开业,顾客排起的长队曲折蜿蜒,活像一条巨蟒。一天之中多达1.8万人涌入商场,因而在埃耳姆哈耳特的宜家员工中不得不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赶往首都支援那些承受着高负荷的同事们。那一天发生了许多戏剧**情:填写订单的时间过长,再加上收银机过少而引发上了骚动;拥挤中,许多顾客无法到前面去付款,有的干脆拿着商品就走了;经理人在停车场捉住了一个偷了地毯正要跨上“奔驰”车离开的人,并立即招来了警察。

    这次购物狂潮,是由于政府决定从当年的7月1日起征收增值税而引起的,尽管税率仅为3%,但对普通百姓而言,抢在税法生效日前购买主要商品是非常必要的,于是这种抢购就变成了一场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在增值税开始征收前12天内,商场的销售达到了9000万克朗的水平。而在第一个年度结算时,宜家全年销售额正好是最初预算的两倍,达到7000万克朗,创下了宜家销售史上的奇迹。库根科瓦商场地建立具有战略意义,成为宜家此后几十年里的样板。出发点——“土豆田原则”——即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合理地买下一块廉价地产,同时要求有足够的停车场地和便利的交通。当然这种地理环境也决定了它的营业时间即从上午11点至晚上19点。在斯德哥尔摩早晨的交通高峰期结束后,前往库根科瓦会十分方便,而当晚上的交通高峰过去后,商场还在营业。

    可以说,从一开始库根科瓦商场就是一个魔术般的广告展示,更是一种商业理念,或者说是一种潮流。这是宜家的一个历史转折点,现代化的宜家由此奠定了征服世界市场的基础。

    楼顶上的招牌在1970年的9月5日因电路短路而引起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导致了瑞典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宗保险索赔案,但对宜家的奇迹而言,它却有着内在的、积极的影响。在组织机构上,在商业意义上和在意识形态上,宜家经历了一次烈火的洗礼。也许在其最初命名之时就无声地预示着未来的一次抉择。

    精力充沛的汉斯·阿克斯和坎普拉德的亲信“超级会计师”艾兰·克劳瓦尔之间曾就商场的名称问题进行了一次激烈争执。后者主张取名为“家具——宜家”;而阿克斯希望直接用“宜家”两个字,借此表明公司业务并不仅仅局限于家具领域。最后达成的妥协是朝着高速路的南门上用“宜家”的名字,而北门则是“家具——宜家”。

    在今后的发展中,库根科瓦的某些做法定型为标准的经营模式。例如我们现在看见的常设在商场入口处和儿童游戏室的特色购物区以及有着传统斯马兰食品的宜家餐室……命运多颉的库根科瓦成为宜家的旗舰。

    与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