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完成大学教育(1/2)

    大学之大,所以无奇不有。有一些混迹在校园里的人你永远搞不清他是靠什么谋生的。有人形容这些“校园诗人”、“校园歌手”们歌颂着远方,却永远游荡在校园,吃着便宜的大锅饭、诱惑着单纯的小女生。通常好几届学生都会在食堂里碰到同一个“文学青年”。

    食堂这个地方的确是观察校园各色人等的最佳场所。每每看到一个35多岁的老研究生拿着个破饭盆,跟众多比他小许多的孩子一起排队买饭的时候,总让人心里有凄酸的感觉。年纪太大还在读书的尴尬事还有许多,例如寒暑假去买火车票或者飞机票的时候,掏出学生证来要买半价票,售票员多半会以怀疑的眼光再三打量你,给了票以后还鄙夷地咕噜一句:“这么大岁数了还在念书!”

    想去公司工作的话,本科毕业就大踏步地离开校园、奔向社会吧。就算念研究生,也最好在35岁以前完成。特殊情况除外。

    校园生活正反面

    我有一个同学,因为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一直是活跃的学生会干部,本科毕业以后就留在学校的基金会工作,工作内容就是接受校友捐款。干了一两年之后就找到机会先去了美国读书,现在去了剑桥。本科时念的“故纸堆”专业现在也成功地“转型”成了最时髦的经济,而且是从中国名校提升到了世界名校。想他日“海归”的时候应该会前程似锦。据说还有一位女生一来二去的文化交流,后来居然嫁了一个世界知名的外国科学家。

    大学其实集中了非常丰富的资源,看你怎么去挖了。且不说念书的时候就有众多名目的高额奖学金,以及各种“文化交流”的项目,可以去个美国、香港什么大学一、两个月的。很多人就是从此为出国留学铺下了路。毕业以后很多留校的人,不是当老师这条路,而是做行政工作,最后也多找到了“深造”的机会。以某某大学名义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有一种脱离了庸俗的高尚感,别人觉得你诚信可靠,也乐意帮你的忙。谈的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能唤起人内心最美好的东西。这跟生意场上戒心重重的应酬完全是两回事儿。

    校园的确是一个给人温暖和安全感觉的地方。念大学的四年是很多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毕业以后很多人总是对校园留恋不去。或者一直读书,留在学校工作,哪怕不是当老师。反正现在学校里的工作多得很,可以给副校长当秘书,众多行政机构也需要大量人员,大批涌入的外国留学生让学校里的对外汉语中心火爆得很,需要大量老师。在学校里,金钱以及其他压力要小很多。你可以不买大房子,继续骑着破单车,吃食堂,有时候和留学生朋友去留学生区的韩国馆子吃一顿也花费不多,还有丰富的电影可看。这样的生活十分惬意,挣得不少,花得少。而且留在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出去以后恐怕没有哪个单位有名校的牌子大,而让你觉得自豪。最关键的是,在大学校园里永远不会觉得寂寞,筒子楼前永远有众多年轻的、有活力的身影陪你,时时都有新鲜事物。这样的生活简直可以一直延续年轻的感觉。社会上凄风苦雨,比这比那,压力多大呀,几年就让人老了。在学校湖边的柳树下,看着白发的老先生穿着同样洗得发白却很干净的衣服,骑着破单车过去,愉悦、平稳的时光,心里会有由衷的羡慕。

    可是,现在要在一个著名大学里谋一个教职是越来越难了。非博士不可,而且还不可以是“土鳖”,洋博士才管用,还要世界名校的。老师们在教改的压力下也觉得悠长的旧日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教授级别以下的都岌岌可危,弄不好还要下岗。

    早日大踏步离开学校

    如果你没打算在校园里呆一辈子,或者自问没有能力在这里呆一辈子,反正现在是哪儿都不那么好混,你就早日大踏步地离开校园吧。越早越好。

    在公司里,本科毕业生通常比研究生干得好,因为有冲劲。而研究生的普遍薪酬也开始超过博士。书念得越多,越是高不成低不就。不是有这样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吗:有一个研究生毕业后死活找不到工作。后来没办法了,就拿着以前的高中毕业证书去找了一个最普通的工作。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