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透视崔恩卿: 崔恩卿报业经营之路 > 第46节 《报业经营论》再版自序

第46节 《报业经营论》再版自序(1/2)

    ——兼谈中国报业改革转型期的基本特征

    崔恩卿

    《报业经营论》其实难以称论,因为多是工作记录,其中一些思考性的文字不过是报海拾贝,充其量只能算是报业实践的一个实证。但是,从这些零散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到一个轮廓,那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改革转型期的几个基本特征,以及它带给中国报业的方向性的启示。

    所谓中国报业改革转型期是我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发展状态的概括。

    中国报业自1949年以来,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如果把80年代以前作为一个大的阶段,那个时期的中国报业完全是传统计划经济形态,基本指导思想是单一的“宣传工具论”。这种单一宣传工具论在“文革”时期走向极端,成了控制舆论乃至扼杀民意的刀和枪。到了80年代,国家发出了改革开放的号令,作为宣传工具的中国报业理所当然的走在前头,其表现是“改革开放”的字眼充斥报端。随之,中国报业进入了改革孕育期。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大力推进,而积极为改革鼓与呼的报业在改革的路上实际是止步不前。不过,正如十月怀胎一样,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国报业也在孕育着新的婴儿。我是1983年秋进入报界的,基本上经历了这个孕育新生的过程。

    进入90年代,伴随邓小平南巡的旋风和党的十四大的东风,中国的一批报业新婴儿呱呱坠地,像雨后的春笋破土而出。例如,党报系列以广州日报为代表,团报系列以北京青年报作先锋,此后是一批以都市报命名的非主流报纸,相继自觉和不自觉地争先闯入市场,由此形成了中国报业的繁荣景象,对于这种景象有人称之为新闻冲击波、新闻启示录;有人称之为北京青年报现象、钱江晚报现象或都市报现象;也有人判断中国报业出现了“报业春秋战国”的竞争局面,等等。总之,90年代是一个让报界喜悦的时代,这个时代让报人心花怒放,让读者眼花缭乱。

    我十分赞赏90年代中国的报业发展,我认定这大约10年的时间应当算作中国报业的改革转型期,因为正是90年代的这个报业转型期才构成了中国新闻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在业界也有这样的判断,说时下盛行的报业集团化是90年代报业改革的成就或标志,对此,我在1998年出版的这本《报业经营论》中,讲到这个话题时,做了如下表述:

    “在新闻界,报业集团化、资本股份制的呼声很高;新闻大众化、信息服务化的要求强烈;新闻界以外的一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也开始涉足报刊界,而且已经有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想法和做法;当新闻界的一些朋友还在‘产品经济’的旧梦中自得其乐时,‘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营’已经闯进了报业经济,1998年以后的报业将出现空前的竞争,也包括兼并。这大概不应算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变化;这也不应算是人为的变化,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中国报业向着新闻化、市场化、经营化和产业化的方向自然转化。这是一个可喜变化,它标志着中国报业将开始真正的改革。报业呼唤市场,报业呼唤法制,报业要从计划经济构建的上层建筑的凌云宝座上走下来,走向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

    不过,我以为中国报业改革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集团化和股份制。因为集团化和股份制作为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主要是解决生产能力和运营机制的,从长远看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而当前中国报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还是‘产品’不完善。当务之急是完善‘产品’,是完善‘产品’的质量即使用价值。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产品’质量,以产业化思路和观念完善‘产品’质量,这才是关键。报业要使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产品’——报纸及其相关的新闻产品真正适应读者需求,进入买方市场,形成影响力,构成竞争力,从而使报业真正产业化(而不是‘企业化管理’),继而部分报业在竞争中走向集团化和股份制,这就是中国报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报业经营论》483页)

    五年过去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