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26节 成功的关键因素(2/2)

欢用严格、苛刻的规章制度限制员工,喜欢宽松管理,提倡“模糊”管理,通过人际互动去维系一个组织的凝聚力而不是通过制度。

    他的这个品质和报业的特性正好吻合,人才在报业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宽松、人性的管理符合报业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改革转型期间,我们的队伍内涌现了不少优秀的管理者,但是很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是在“抓制度”、“抓组织”、“抓流程管理”这方面,能在“关心人”的方面也表现优秀的管理者不是太多,这也是很多管理者的成功不能长久的重要原因。

    以上的三个突出品质,和崔恩卿报业实践的成功都有着重要关系。

    根据现代管理学的观点,一个企业有三种最重要的资源:资本、管理技术、劳动资本,也可以说是资本、管理者和员工。报业的发展同样是这三种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报业又多了一个刊号(无形资产)的特殊因素。

    经过对比和归纳,我们发现现在国内报业的领导者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被资本雇佣的管理者,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第二种类型是能整合人才团队,然后寻求资本雇佣的管理者;第三种类型是主动整合人才和资本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的管理者。

    我们分析发现,崔恩卿属于第三种类型的管理者。第一种类型是职业经理人,受雇佣于资本,职业经理人的市场流动性意味着:哪个企业聘用的薪金更高,他就会去哪个企业。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一般的职业经理人由于过于重视实利和眼前利益,会限制报业的长远发展。第二种类型的管理者带着人才团队寻找被雇佣的机会,其实是向资本方出卖自己的人才团队资源,如沈颢的“21世纪报系”运作模式,就是把人才团队作为一种资源,被资本方(复星公司)所雇佣。这种类型的管理者会和员工(人才团队)距离越来越远,被资本操控,最终也难以再有效凝聚人才。在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的“罢工风波”中,记者们已明显把管理者视为背离员工利益的、资本方的代言人。带着“出卖团队资源”的初衷去寻找资金雇佣,其实一开始就埋下了劳资间的矛盾。

    而崔恩卿所代表的这第三种报业领导人,他们的特点是主动整合各方资源,争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信报》的创办过程可以看出,崔恩卿首先凝聚起人才团队,然后寻求资金合作——是合作而不是出卖。崔恩卿的目的并不是把这些人才团队和管理技术以一个好的价钱卖给资本方,去寻求资本的雇佣,而是把各种资源整合,把报纸发展起来。在《信报》创办时,崔恩卿不但凝聚了团队,也积极地整合资金,寻求和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商业伙伴的合作(纸厂、印刷厂),以《信报》为主体,这样就始终保持了报纸的独立性和自主发展,避免了一些报社起步后面临的危机。

    崔恩卿引进资本的步骤非常谨慎,而且引进资本、成立公司之后就在信报文化公司里开展了员工持股,使员工进一步成为报纸的主人。从本文前面的介绍可以得知,他一向强调和关心员工的利益。这就是崔恩卿与一般职业经理人、与一般的报业管理者不同的地方,他不是被动地等待着资本的整合,而是主动地去整合资本;他不是把人才团队作为资源出卖给资本方,而是在整合过程中通过股份制等形式提升员工的地位,体现员工的利益,促成人才团队、管理技术和资本的紧密结合,发挥这三种资源的最大效力。

    笔者对崔恩卿报业经营实践的研究,至此告一段落。本书介绍了他的经营实践、理论,以及他的个性特征和管理取向,试图揭示这些因素和他经营实践之间的关系。由于作者水平篇幅和作者水平所限,对于他的报业经营实践,更多是探求他的“得”,对于他的“失”——经营方面的错漏和缺陷,恐怕只有留给以后的关注者再深入研究。

    本书更主要的目的在于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方法,探究国内报业管理者的领导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探讨个案的得失,为报业的发展积累经验、提供参考,本书目的在于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