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突围:主流化中国2006 > 祭坛上的中海油(1)

祭坛上的中海油(1)(2/2)

么大的波澜, 让全世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都关注我们。”

    在整个7月,《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乃至英国《金融时报》等十几家主流媒体几乎天天都有关于竞购优尼科的报道和评论文章,7月6日和7月12日,作为竞争对手的傅成玉和雪佛龙公司董事长兼CEO戴维·奥赖利(David O'Reilly)还分别在《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版发表文章表明立场。代表双方利益的游说团体也在国会游说之余频频出镜,在媒体上唇枪舌战,从自由贸易、美国工人就业一直争论到商业机密和国家安全。

    如此关注绝非全然出自善意。尤其是在2005年6月,在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时候。2004年年初以来,美国国内对中国的不满情绪一直在上升,创纪录的美国贸易赤字以及两党议员们越来越认为中国正在坐享自由贸易的好处,却没有充分履行义务的看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布什政府对北京的态度日益强硬也正是这种情绪的反应:美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进一步敦促中国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并一直在迫使中国重估人民币。中国被华盛顿的政客描绘为美国工人事业和经济不景气的祸首。而中海油提出收购要约之时,正是美国参议院就美中经济关系举行听证会的前夕,国会也正在讨论能源政策法案。

    此前,联想对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以及同在6月发生的海尔集团竞购美国美泰克公司(Maytag)案则与中海油一起让美国人感到紧张:中国人是否会像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一样疯狂购买美国资产?“可以想像,美国人对突然间冒出的庞然大物多么不安。”耶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志武说。

    选择此时进入竞购战场显然并非上策,但对于中海油来说,已是别无选择。

    并购优尼科,是早在傅成玉2003年10月执掌中海油大权之后便提上日程之事。并最晚于2004年9月便开始着手准备,2005年1月收购意向为海外媒体披露。2月,中海油正式聘请摩根大通和高盛作为并购顾问,并购方案进入倒计时。

    4月4日,即收购优尼科的招标截止日,雪佛龙突然宣布以股票加现金方式共166亿美元的价格与优尼科达成收购协议,而与此同时,中海油却出人意料地沉默了。稍后传出的消息是,因中海油董事会中的海外独立董事反对,并购计划不得已搁浅。

    5月下旬,中海油在香港召开董事会,重新审查管理层提出的收购计划,并于6月8日正式对外宣称考虑重新出价。

    然而,两天之后的6月10日,雪佛龙对外宣布,其收购方案已顺利通过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批准,并决定将于8月10日在优尼科股东大会上表决。

    既已决定进场竞购,便无退路,可供努力的时间只剩下两个月。在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占优的局面下,傅成玉清楚,竞购的胜算只能押在具有足够竞争力的报价和充分周密的准备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