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麻烦制造者(1)(2/2)

  不仅如此,辉瑞计划在未来引进20种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在这个“进来有风险,但不进来可能风险更大”的中国市场,如何在商业利益与发展并不完善的知识环境中取得平衡将长期考验辉瑞。

    更多的业内人士从不同角度对辉瑞的行为做出了解读。跨国公司强调文化的统一性,这是企业的标识,而在对待知识产权问题上,“辉瑞在纽约的做法则是它的价值所在,这是它原本的形态,而在中国,只是在此基础上小小地调整。”上海中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陆珩说。陆珩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2001年曾为辉瑞公司服务。

    看看辉瑞在全球对于知识产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家有着150年历史的跨国制药公司,辉瑞给业界的第一印象就是霸气十足,其研发投入居全球第一。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 1996~2001 年间,辉瑞的研究人员申请了1 217项新化合物的专利,每项专利花费达1 750万美元;不仅如此,辉瑞不惜成本通过并购获得专利,1999年年底,辉瑞经过激烈的出价大战后,以900亿美元收购华纳-兰伯特公司(WarnerLambert),得到其抗胆固醇药物立普妥(Lipitor)的专利,立普妥2004年的全球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8亿美元,占辉瑞总销售额的20%以上;而辉瑞另一款年销售额逾20亿美元的药物西乐葆(Celebre)则是原属于法玛西亚(Pharmacia)公司的,辉瑞在2003年以600亿美元收购了法玛西亚公司,一跃成为世界第一。

    专利无疑是辉瑞的生命线,而未来3~5年正值辉瑞新药在中国上市的高峰期,“肯定不得不摆出做老虎的强硬姿态。”陆珩说。事实上,伴随辉瑞在中国投资的加速,辉瑞对待中国专利的态度亦经历了转变的过程。

    2001年,辉瑞发现通化一家上市制药公司在大量生产万艾可的仿制药,而且当时这家企业已拿到了药监局的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药品可以合法生产和销售。当时公司内部对于如何处理此事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派认为应该强硬处理,抓住机会杀一儆百;一派认为应该温和处理,和政府进行沟通以解决问题。最后的结果是决策层采取了温和派的主张,通过同药监局进行沟通,促使该企业停止生产。

    事过境迁之后,公司从事法务的管理人员和律师还是认为当时公司的做法“太软了”。一位当事人回忆说,4年前温和派占了上风,最后庭外和解,然而两年后所有的销售和经理都反映这样的做法并不解决问题——市场充斥着假冒的万艾可,公司的决策层随后就来了180度的大转弯——以严正立场对待专利官司,而在2004年9月万艾可专利无效的判决之后,辉瑞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汉克·迈克尼尔在接受道·琼斯通讯社采访时“愤怒”表示,辉瑞将就裁决提起上诉,而胜算的可能性很大,并称有可能削减未来在中国的投资。

    辉瑞中国区法务部是支持采取严厉政策的强硬派代表之一,激进的观点倾向于要把侵权的药厂都抓住。2003年,辉瑞公司通过调查得知江阴有人在制造万艾可的原料粉,后查获原料粉200多公斤,而每公斤原料粉可以制成7 200粒仿制药,仅上海警方近年来就破获类似案件4起。2005年3月,山东警方连续破获两起特大假冒“万艾可”案,查获假冒“万艾可”等各类药物3万余粒,涉案金额达到500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