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式分手(1/2)

    面对中国强劲的能源需求,西方石油巨头为何相继不进反退?

    两家外资能源公司宣布退出东海天然气项目,标志着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石油工业的步伐再次停止。而这个投资数十亿美元的项目一度被认为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油气田位置好,天然气服务于正面临电力和燃料严重不足的浙江省和上海市。海外分析师据此认为,退出该项目对其他公司是一个不好的信号。

    壳牌、优尼科在声明中称,由于“商业原因”,他们决定不再继续履行有关东海西湖凹陷区的合同。在这一项目上,两家公司分别拥有20%的权益。该项目其余的权益由两家中国石油集团,即主导项目开发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各占一半。

    虽然中海油总裁傅成玉称,该公司对东海项目的未来有信心。然而,此番退出凸显了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石油行业的矛盾。一方面,三家海外上市的大型中国石油企业在不缺资金、不缺技术的状态下,吸引海外投资者更多的是信誉的考虑,海外投资者如何带来“独特价值”,并在保证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分食“中国蛋糕”;另一方面,面对中国强大的能源需求,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油气管道和液化天然气终端,外国投资者虽然对中国市场欲罢不能,但现实中中国错综复杂的项目监管和审批程序等等问题,又令其望而却步。

    虽然跨国公司“集体大撤退”显然言过其实,但外国投资者调整他们将资金投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已经开始。2004年8月4日,共同持有西气东输项目15%的壳牌和中华煤气,以及分别持有15%的埃克森美孚、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宣布退出西气东输工程;2005年年初,英国石油公司(BP)出售了其持有的2%的中石油股票,壳牌也抛售了其持有的约19亿股中石化股票;同时,未经壳牌证实的消息:壳牌亦将退出其与中海油合作的1 200万吨的炼厂项目。

    事实上,由于大庆的产量持续下滑及限产,同时中国2005年上半年经济较上年同期增长近10%,中国正在加紧确保足够的能源供应,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认为:“任何商业谈判中的撤出都很正常,中国的石油企业也需要确保利润最大化,而上游资源是全世界石油公司争夺的资源,在资金技术有保证的前提下,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自己做的项目当然要自己做,”他强调,“这并不意味中国吸引外资的态度正在趋向保守或者谨慎。”

    中国的石油企业通过内部储备和银行贷款完全可以承担重大石油项目开采中的风险,这意味着过去以资源换技术、资金的谈判正在转为强调商业利益的实用主义的博弈。中海油首席财务官邱子磊回应东海天然气项目,接受海外媒体采访称,中国海上油田能生产出的油气可能并不多,但是这些产量可以维持中海油的增长;而在海外投资者看来,东海天然气项目的储量及市场前景显然不够乐观,在无法达到投资收益率的情况下,放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