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娃哈哈大家庭(1)(1/2)

    什么是管理?

    企管大师熊彼特说:管理就是创新,企业家就是创新者。

    《第五项修炼》作者彼特·圣吉说:管理就是建立企业学习的能力。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说:管理就是无边界。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管理就是借力。

    宗庆后说:

    管理就是让人跟随你。

    在中国企业家群体里,有“北有张瑞敏,南有宗庆后”之称。之所以将两个人相提并论,是因为两个人都有着相同的经历:从一个地方的小工厂开始起步,成为影响行业的关键人物。更重要的是,基于个人的学识与经历,也基于个人的修养和反省,他们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不管赢来的是喝彩还是质疑,他们的理论都深刻地影响了自己的企业,以及整个行业,包括同时代的中国企业家。

    娃哈哈广告部经理杨秀玲曾经这样描述她心目中的领导:

    我经常跟老板开玩笑,我说我是他的徒弟,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员工,能够到现在在广告界待十年,的确是他的培养,他的思路敏捷和清晰让我们学到很多很多宝贵的经验,有时候我们开玩笑,我们要去哪里留学学MBA,他说你们还需要学MBA吗,MBA不就是学案例,你们不是已经跟我学到了,我觉得对宗总不是敬畏而是一种崇拜,这种崇拜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在娃哈哈,宗庆后的个人威信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知道,当年娃哈哈是从一个校办工厂开始起家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谓的校办工厂,实际上也是安置学校教师家属的一个主要场所,所以娃哈哈当初的员工很多是女工。这些人跟随宗庆后一起打天下,后来兼并的第一个企业杭州罐头厂,员工也大多数是女工。现在娃哈哈的销售经理是女的,党委书记是女的、办公室主任是女的、财务部长是女的、广告部长也是女的。究其原因,并不是宗庆后喜欢管理一群女人,而是因为她们是一起成长起来到今天的核心骨干。

    娃哈哈的一个重要经验来自对跨国公司管理模式、营销手法的合理学习及结合自身优势的运用,娃哈哈高层团队极其稳定又十分开放,十多年来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新鲜血液,但少有海龟空降或猛然改革机构。

    在中国饮料行业内,娃哈哈的管理层及员工队伍是最稳定的,这是业界的共识。乐百氏本来也堪与娃哈哈相比,后来何伯权带领创业元老四龙一凤集体辞职,乐百氏管理层因资本说话而大换血。另一家本土企业健力宝被浙江国投收购之后,董事长李经纬黯然下台,资本方代表张海走马出任健力宝董事长,张海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从原可口可乐公司挖来一批人执掌健力宝的销售工作,从高层到基层也是一**换血。

    而宗庆后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十分念旧的人。当年在与达能谈判时,宗庆后有两条至今让娃哈哈人永远记住:45岁以上职工位置不动、退休工人待遇不变。有人说宗庆后善于笼络人心,宗庆后并不讳言这一点,但一个人拿老职工的命运作为砝码和跨国公司坐下来谈判,这在中国企业界应该说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而达能在这个问题上与宗庆后数项谈判未果之后,最终接受这个条件,反过来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认为,也许正是宗庆后这种待人的精神使达能感受到了娃哈哈强大的团队力量和公司精神,他们相信宗庆后能够将娃哈哈带好。

    在娃哈哈,宗庆后倡导的是一种“大家庭”式的企业文化。

    娃哈哈建立的是以人为本、严爱结合、富有人情味的“大家庭”企业文化。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员工价值”、“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等这些当今流行的术语是根本看不见的,中国最初的那批创业者及跟随者之所以能打下江山,完全凭的就是一种信念、一种生存的压力。当这些企业成长起来之后,他们逐渐接受了西方企业的管理理念,建立制度和规范。但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