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鱼菜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娃哈哈方法: 宗庆后如是说 > 中国还没进入真正的品牌时代

中国还没进入真正的品牌时代(2/2)

们为品牌的定义提出过若干个不同的版本,但毋需质疑,品牌是一个分层的概念:品牌首先是知名度的问题,第二层次是信誉度,第三层次是美誉度,第四个层次是满意度,最后也是最高的一个层次是追随度,消费者不仅忠诚于你,而且还要追随你。品牌越提高一个层次,它所带来的利润就将提高一个层次。

    在宗庆后看来,中国市场还处于品牌扩张的初级阶段,中国市场的产品大都处于追求“知名度”的阶段,有追求的企业,将产品做到了有“信誉度”的阶段。至于能做到有“美誉度”的企业,就已经是中国当前最成功的企业了。而能做到“满意度”和“追随度”的企业,在中国几乎没有。这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食品饮料业,其他领域也同样如此。

    宗庆后认为,娃哈哈目前状况下的追求,就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努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打造“信誉度”、建设“美誉度”。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年历史的新企业来说,要通过企业品牌的文化张力让13亿消费者追随你不仅不现实,也不可能在目前做到。

    很多时候,大家都在打投入、打让利、打广告、打折扣,归根结底都在把利润当子弹,打来打去,利润越打越少。但要知道最火的生意并不一定就是最赚钱的生意。有的时候,生意做火了以后甚至还把品牌做臭了街。

    只有有效的资源配置才会产生利润。品牌是为营销服务的。品牌并不是商品本身,在这个意义上,没有盈利能力的品牌,就是没有价值的品牌。

    宗庆后在品牌的实用主义原则上,一直强调“有效”性。只有实用加上有效,才能体现品牌的最大利润化。那些无效的品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浪费企业的大量资源,但却不能创造出利润;一是尽管创造出一小部分利润,却是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有的企业为了追求自己的产品的市场份额、为了扩大所谓的知名度,不计成本地对对手进行挤压,在挤压对手的同时,实际上也压缩了自己的利润空间。跨国公司来到中国,可以十年、二十年不赚钱,但是中国本土企业根本没有那么大的资金实力去跟人家拼,所以在中国有很多一时很火的企业,会在一夜之间倒塌,消费者甚至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不讲效率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的利润已经越来越薄,不足以支撑新产品的开发和整个产业的升级。这绝不仅仅是饮料业一家的事。有时候我们不禁怀疑它们是否即将跌入迈克尔·波特所说的“成长的陷阱”,即销售额对利润、特别是销售收益率大幅度侵蚀的现象。

    一些中外经济学家最近在评论中国发展前景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指出,以中国近年的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即全社会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的比值,在其他国家相应的发展阶段,足以创造更强劲的增长(吴敬琏分析:我国的ICOR指标在1991年到1996年时是在2左右,现在是5至8这个水平上。如果说是5,意味着要投5元钱才产生1元钱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郭树清则把“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亟待提高”列为“未为改革面临的挑战”之首。

    说起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想必也就不只是政府一家要负责任的事情。这一点,看一看众多中国企业是在怎样搞营销的,我们恐怕不难体会。

    美国《商业周刊》评选50强企业的标准并不是看哪家企业规模最大,哪家企业的股票目前最热门,而是看哪些企业有着最优秀的营运以及市场表现。他们根据税收增长、利润以及股东回报率等指标来考核所有企业的表现,从而确定50强的入围名单。随后,他们还从企业营运效率、负债指数、销售总额等方面对上述企业进行再评估,结果发现,所有入围企业不仅在营运表现方面出类拔萃,而且这些公司给予股东的回报也是最高的。

    或许有人要问:是否可以通过投资50强企业的股票来盈利呢?答案是不确定的。统计显示,2003年50强企业的平均股价增值229%,而同期的道琼斯指数则上升了34%。事实上,这也是50强企业的平均股价连续4年无法超越道琼斯指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表现最佳的企业不一定是市场上最出风头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