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蜘蛛战役(1/2)

    据称,三株公司鼎盛时,完成了60亿的销售额,它在全国所有大城市、省会城市和绝大部分地级市注册了600个子公司,在县、乡、镇有2000个办事处,各级行销人员总数超过了15万人。可口可乐、康师傅等企业在全国各地级城市以上均设了营业所,销售人员超过5万人。而娃哈哈完成60亿的销售额只用了2000人,娃哈哈靠的正是联销体政策,是政策促成了成千上万的大小经销商与娃哈哈共创品牌的决心与行动。

    就是这样一个高度集中化的销售体系,也有它的短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木桶都有短板,这是娃哈哈清醒的认识所在。你即使把木桶的每块板都箍好了,在一定条件下,原来箍好的木板又会变成短板。这个短板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无形的。

    这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娃哈哈建立了联销体,相对于饮料市场其他企业来说,只是建立了比较竞争优势。我们还没有绝对的持续竞争优势。

    每一次跑市场,我都对销售人员说,再深耕细作一些,再深一些。

    即使你把看得见的木板箍得很好,但得绝不能保证它永远不漏水。这是要从观念上解决的一个问题。宗庆后说,要时刻想着你的木板,尤其是在木板都已箍好的时候。

    联销体已经做得很透了。但娃哈哈人认为,要想把市场做深做透,把娃哈哈的销售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单靠一级经销商网络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以往娃哈哈在经销商下也设有大量的二批商,但没有规范的体系来管理二批商,整个市场并没有做深做透,所以娃哈哈又开始了第二次网络改造,建立了特约二批商营销网络。所谓特约二批商,就是由娃哈哈销售公司亲自掌握的核心二批,它们每年要向特约一批打预付款,由此获得更优惠的政策。通过控制特约二批,娃哈哈的通路控制重心就可以下移了。

    由此形成娃哈哈联销体更深的网络体系:特约一级批发商—特约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终端。娃哈哈靠这种环环相扣的方法逐步编织了封闭式蜘蛛网态的营销体系,不仅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快速渗透力,同时也提高了经销商对市场的控制力。从而达到了:布局合理、深度分销、加强送货能力、提高服务意识、顺价销售、控制了窜货。

    娃哈哈能成为中国本土饮料行业的领军企业,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不犯致命的重大错误。而这要归因于宗庆后总能将复杂的事物还原到最基本、最简单的关系中,也只有在这样一种关系里才能将各方的定位和根本利益点看到骨子里。比如,宗庆后像说禅一样,说商业就是“买”和“卖”的关系,在一“卖”一“买”中,娃哈哈为什么、经销商为什么、消费者又为什么如水落石出般被揭示得一清二楚。

    实际上正是这种返璞归真保证了娃哈哈在波诡云谲的商场中不致迷失方向。

    我常说我们做市场营销的关键是解决谁来买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问题;还要解决谁给你去卖的问题,也就是通路问题。

    我认为我是很好地处理了厂商之间的利益关系,那么他跟着你做,他有钱赚,而且不会有太大的风险。我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把困难转加给他,那么给你做了这几年以后他也同步发展了,人家当然就愿意跟你长期做下去。新的合作伙伴看到跟你合作是有得到发展,有得到好处的,他也愿意跟你合作,所以慢慢你就把这个网建起来了。

    这张网在娃哈哈的营销战略当中占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这几年当中,在织网的过程当中,我的经验是:

    关键就是利益分配,第二个是信誉。那么接下来网建起来以后,我们又加强了管理。比方说我们又给他划分区域销售责任制,又规定了价差,要顺价销售,就使得每个经销商让他分管一个区域,这块市场就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