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我是企业家(1)(1/2)

    细细分析当今中国人气最旺的财富群落——浙商,研究者们惊讶地发现,这群最能赚钱的中国人,看起来更像是新经济的“落伍者”。按照西方学术的规范看来,浙商的成功有些“不合常理”,一般公式化的理论很难解释他们的实践,浙商的实践有着许多经济学上的悖论。采访过许多著名浙商的杨轶清在《浙商制造——草根版MBA》中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浙商侧重模仿,缺乏创新;

    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

    他们的产业大多属较低层次,他们的规模较小;

    他们多是家族制;

    浙商大多比较谨慎,趋于保守;

    他们的管理像风筝一样牢牢地抓在手里;

    他们从事的多是传统产业,很少高新技术;

    ……

    的确,浙商们看起来更像是新经济的“落伍者”。然而,温州人做起了打火机,韩国、日本的大公司只好歇业;宗庆后的非常可乐,销量与百事可乐难分伯仲;而躲在深山不为人知的庄启传,他的雕牌洗衣粉是所有跨国公司在华销量的四倍。“三无”起步、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也低的浙商,却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人均资源全国倒数第三的浙江,人均GDP多年稳居第一。浙江民间经济极其活跃,企业家精神浓厚炽烈。

    按照西方学术的规范来看,浙商的成功有些“不合常理”,以欧美企业管理体系为基础的MBA,自然也无法解释浙商们的实践。

    而同样难以解释的,是资本、技术、人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平均水平远远逊色的草根企业,居然比国企、外资同行更有活力;浙商们“落后的低级的”企业组织效率却很高。

    为什么会这样?

    用一句话概括而言,就是他们在最合适自己的土壤里选择了最优化的选择,体现了最匹配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奇迹般地崛起,是因为他们更贴近中国这个市场的文化和国情,也更了解这个新兴市场的水土和脉搏。最好的老师,不是GE,也不是韦尔奇。最好的老师就是我们自己。

    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对浙商的活力,特别是浙江的企业家精神赞誉有加,吴敬琏说:

    浙江是一个具有炽热企业家精神的地方,浙江非常有利于发挥华人的才能,浙商完全可以媲美全球成功的华商。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也说:

    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浙江人能吃苦;与内地人相比,浙江人很灵活。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更赞誉说:

    浙江人勤劳务实,是全国人民的楷模,其活力和后劲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

    作为在浙江长大、在浙江发展、又从浙江走向全中国的娃哈哈的掌门人,宗庆后身上自然有着浙江人的一贯的精神,同时,在历经岁月的磨炼之后,宗庆后也体现着作为宗庆后个人风格的企业家精神。

    宗庆后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个性:

    我这个人一向主张稳妥,我的原则是: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做。但是认准了的事,我这个人是不回头的,不管什么困难,我始终信心很足,勇往直前,办不到,转个弯再走,一定要达到目的。

    讷于言而敏于行,经营手法平实,不重形式、技巧、不搞噱头,善于学习,悟性极高,这是宗庆后给人的第一印象。而在宗庆后沉默的外表里面,则有着不为人知的性格魅力。

    宗庆后后来是这样解释“挫折”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三十岁的时候,我在修地球,应该说也在想怎么出人头地,怎么干一番自己的事业,也在拼命地动脑筋,怎么样去发展自己的人生道路。

    年轻的时候挫折太多了,总是想做点事情,而且总没有机会,十几年下来在这方面比较小心、谨慎。在创业以后挫折也很多,但是总的来讲也一个一个的把困难克服掉了,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失误。

    生活中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宗庆后曾经这样回答一位网友:

    我想事业是最重要的,人一生几十年,默默无闻地过一生也就过了,做一点事业给后人留点东西,我认为事业比较重要的。

    从一个农民变成一个跨国经营的企业家,取得如此成功的素质是什么?宗庆后说:

    我想这个人在事业上如果能成功的话,首先自己要有一个理想,有一个目标。

    什么梦想都没有的话,可能也不会去努力。

    第二个我认为是比较勤奋,有坚韧不拔的勇气和精神。人生道路上曲折很多,也很坎坷,也不是你所想像的那么容易,所以要做件事情可能会碰到很多的挫折,在挫折面前,要想清楚什么道理,要想什么办法争取上进,这样才能够把事业做成功。

    第三,特别是年轻人创业的时候,不能太着急,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开拓自己的事业。

    从人生开始谋生的第一天起,宗庆后用了15年光阴在农村度过,此后回到杭州做业务员又卖了8年的雪糕,而从一个校办工厂成为中国本土饮料企业的领导者,宗庆后只用了不到15年的时间。在人生前半段度过的“15年”和“8年”当中,宗庆后究竟从何处积蓄了何种能量,使他奇迹般地创造出一个饮料航母出来?

    在这十几年中,曾与娃哈哈先后推出保健品的企业大都退出江湖,不知所终;而此后与娃哈哈曾同台对垒的饮料企业也有的黯然易帜、有的止步不前,更有的灰飞烟灭,独娃哈哈毫无倦色,三五年一个台阶,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

    宗庆后与娃哈哈的关系正如每一个创业者与他所创办的企业一样,今天的娃哈哈处处带有宗庆后的印记,可以说一个没有宗庆后的娃哈哈令人无从想像。因此,当人们思考娃哈哈何以从一家小巷中的校办经销部成长为今天的庞然大物时,更关键的问题是:是哪些因素造就了宗庆后?而这些因素又是如何与娃哈哈的发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