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37节 产品和服务危机管理(1/2)

    1998年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恒升电脑案”,引起业界广泛的讨论。

    案件源于1997年8月1日,消费者王洪以其所在公司的名义购买了一台恒升SLIM-I笔记本电脑。1997年8月2日,王洪发现显示屏有坏点,随后去北京更换了一台。半年多后,新电脑开始出现故障。于是王洪将电脑送至购买处要求修理,却被告知需付7300元才可以修。王洪认为不合理,与恒升在售后服务方面发生争执,未果。愤怒之余的王洪随后在网上发布了题为“买恒升上大当”的文章,同时将该文以“买恒升过程”为题转发给北京海淀区消协。1998年7月2日,消协通知王洪:恒升答应修理。但当王洪同恒升联系时被告知需要先道歉。1998年7月3日,王洪在网上又发布了“誓不低头”的文章,并且建立了“声讨恒升,维护消费者权益”网站。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有数千人浏览。1998年7月28日,北京《生活时报》以“消费者网上诉纠纷,商家E-mail律师函”为题报道了此事。1998年8月10日,北京《微电脑世界周刊》发表“谁之过?——一段恒升笔记本的公案”一文对此事件做追踪报道。1998年8月13日,恒升对王洪的笔记本电脑进行了维修,两周后,王洪将修好的笔记本从北京取回。

    事后,恒升集团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状告王洪、《微电脑世界周刊》杂志社和《生活时报》社“侵害名誉权”,索赔标的240万元。该案经过恒升两度撤诉、两度重新起诉等诸多波折,最终法庭宣判三被告败诉。结果公布后,在公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也引发了业界人士颇多反思。“恒升案”是一起典型的产品和服务危机,厂商虽然赢得了法律上的胜利,但在市场和公众形象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恒升集团没能有效处理危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据厂商发布的资料表明,恒升电脑自品牌建立以来销售量逐年上升,市场占有率一直位居前3名,1997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然而到1998年恒升起诉时,因“王洪事件”引发的退货额高达2451万多元。随着法律起诉活动的展开,经济损失进一步扩大,更令人痛心的是,恒升的品牌形象受到重创,并祸及方方面面:

    ·产品和服务形象受到严重的贬损

    恒升的产品和服务出现的不足和瑕疵,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被各种新闻媒体公开、集中、突出地展现在社会大众和目标消费者面前,投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随着法律诉讼的展开,恒升产品和服务的真实和不真实的细节被公开到网络上,这样进一步诱使越来越多的人给予更大的关注,媒体受众的不满情绪被发泄得淋漓尽致,恒升产品和服务的形象遭到严重的贬损。

    ·企业形象遭到无情的打击

    事件在由一个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迅速演变成一个网络名誉权的侵害问题的过程中,舆论对厂商而言非但没有变得有利,反而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上变得焦点化了。越来越多的强势媒体、社会大众和网民加入进来。于是,不仅对厂商不利的各种客观和主观信息被几何等级地放大,而且批评贬损厂商的言论也变得肆无忌惮了,恒升的企业形象受到重创。

    其实,这场危机并不难解决,而恒升集团的致命的失误是没能对这种危机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

    当出现产品危机时,企业应该如何应对呢?据调查,9.2%的企业认为产品和服务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当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不采取任何措施”;25.5%的企业采取“观望”态度:当出现产品和服务危机时,先不采取措施,视媒体和公众的反应再制定应对方案;39.3%的企业会按照企业内部现行的处理机制进行处理;只有25.5%的企业会立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处理方案并采取行动。处理危机,“兵贵神速”,危机来临时,选择不采取措施和“观望”态度往往会使企业“兵败如山倒”。

    下面我们看看2003年底丰田公司在面临“广告”危机时,是如何迅速出招,转危为安的。

    2003年12月初,在中国闯荡十多年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陡然间“名气”大增,不过不是好名,却是“骂名”,祸端来源于两则广告:一则是在荒野中,丰田陆地巡洋舰车拖着显然是坏了的东风卡车(旁边的军用品让人联想是军车);另一则是丰田车霸道傲然在城市中驶过,两个石狮子,一个作揖,一个敬礼。还说:“霸道,你不得不尊重”。

    由于石狮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含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所以有不少国人认为丰田公司选择这样的画面为其做广告有辱民族尊严。12月4日,几大门户网站及相当多的媒体同时就此事进行了报道,一时间触动了国人敏感的民族情绪,群情激昂,声讨不断,丰田汽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