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生命落日的告别(2/2)

突然请监考的学监为他提供啤酒和点心。他们之间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学监:对不起,您在说什么?

    考生:我请求您现在给我拿啤酒和点心,先生。

    学监:很抱歉,这不行。

    考生:我坚持我的要求,先生。我不仅是请求,而且是命令您现在给我拿啤酒和点心。

    与此同时,这个学生出示了一份剑桥大学校规的复印件,并指出其中不引人注意的一条:参与考试的所有考生,有权在考试过程中得到点心和啤酒。虽然这个校规是在400年前用拉丁文书写的,但名义上永远有效。

    学监惊讶之余,没有再表示异议,因为在没有废除这个校规之前,只能照办。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他临时搞到了可乐和汉堡包作为替代品。那个学生心满意足地坐在考场,一边舒舒服服地又吃又喝,一边答完了他的试题。

    3个星期之后,剑桥大学给予这名考生罚款5英镑的处分,理由是:在考试过程中,该考生并没有按照400年前的校规带上佩剑。

    德国是一个用规则来看守的国家,德国人是最守规则的。即使在二战失败后权力真空那段时间里的德国,国内不仅没发生混乱,而且一切依旧井然有序。这无疑是举世公认的事实。一位留学德国多年的中国学生说,他在德国,从未看到过一辆闯红灯的汽车。即使在夜深人静的街头,德国人照样沿着横道线、看着红绿灯过马路。德国老人引以为荣和自豪的是,在几十年的驾车经历中,违章记录栏内始终是一片空白。

    也许有人会说,美国人过于死板,偷书的学生改过了,书也交回来了,为什么还非开除不可?

    也许有人会说,英国人过于教条,400年前的校规怎么能管现在的事?

    也许有人会说,德国人过于僵化,夜深人静,马路上既没人又没车,红灯时为什么不能通过?

    总之,他们都认为,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为什么要被死规则限制住?

    我们还是听一听最讲纪律的德国人的想法和看法吧。

    让规则看守的世界,是生命的圣洁花园,是人间的天堂。规则不仅保证着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公开、公平、公正,而且保证着人们心灵的自由。将规则时刻放于心中,心甘情愿地接受其约束,可以获得完美的和谐与自由。相反,无视规则,对抗规则,践踏规则,必将受到惩罚,甚至付出自由和生命的代价。在好的规则面前,懂得遵守、捍卫和赞美,才是崇高精神的体现。心中有了正义、善良的规则,犹如灵魂有了美好的信仰,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明媚阳光。

    不错,任何规则都会有例外,绝对通用的规则是没有的,但是规则毕竟应该有普遍的约束力量。有一句德国人的名言,值得记住:用科学的规则守护天堂。

    成败之间有机遇

    有一年春节,清朝恭亲王府的大管家按照惯例派人把“福”字贴在门上。没想到派去的人目不识丁,竟将“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甚为生气,欲鞭罚惩戒。幸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厚,如今‘福’真的到(倒)了,乃吉祥之兆啊!”恭亲王听后,转怒为喜。后来,王府过春节时,就有意倒贴“福”字,并渐渐传入民间,为传统佳节增添了风景和情趣。谈笑间化晦气为喜气。

    数年前,有一位商人运了两船面粉,途中不慎被海水浸湿了。按常规,这两船面粉只有“报销”了。但这位商人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后,灵机一动,将湿面粉制成了价廉物美的糨糊推向市场,成了抢手货,不但未受损失,还赚了一大笔钱。商人在此基础上,又创办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文化用品公司。一个好点子,化亏损为赢利,开辟了一条好路子。

    有一天,卓别林带着一大笔款子骑车到乡下别墅。半路上遇到了一个强盗,用手枪逼着他交出钱来。卓别林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但恳求说:“朋友,先帮个小忙,在我的帽子上打两枪,我好回去向主人交代。”强盗接过帽子,“砰!砰!”就是两枪。卓别林又说:“请把我的衣襟打两个洞吧!”强盗不耐烦地抓起衣襟打了几枪。卓别林又央求强盗再在裤腿上打几枪。强盗一边骂,一边又对裤腿开了枪,没扣几下枪就不响了,原来枪里没有子弹了。卓别林赶忙跳上车,飞也似地跑了。在那几声枪响之后,卓别林便化险为夷了。

    人生不如意事常**,智慧可以化祸为福、化害为利、化危险为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