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6篇 虚实(7)(1/2)

    坚壁不战司马懿退诸葛亮

    三国时,蜀汉诸葛亮率兵伐魏,碰上了魏国大将司马懿。

    诸葛亮因为军粮少,急于决战;司马懿看透了这一点,偏偏躲着不肯出来。诸葛亮急了,派人给司马懿送去胭脂、女人服饰。意思是说:你司马懿若不敢出来决战,就不算男子汉,是穿裙子的娘儿们!

    不管诸葛亮怎么激将羞辱,司马懿硬是不理;诸葛亮没办法了,只好引兵退去。

    在诸葛亮这方面来说,因为粮少,速战速决为利,所以,是宜动不宜静,因为唯有动,他才能赢,所以他想办法要让司马懿动。

    在司马懿这方面来说,因为粮多,又是防守的一方,坚壁不战为利,所以,是宜静不宜动,因为只有静他才不会输。

    双方对兵势的动静之理看得很透彻,也执行得很坚定,两个高手对决,最后一个没赢,一个没输。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形的意思是现形,这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我方现假兵形以欺敌,让敌方从生地陷入死境;或是设法调动敌人,让敌人现出兵形,从兵形中找出致敌于死的弱点。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角的意思是测量。怎么测量呢?未战之前,先观察敌人兵形;或小打一场,不管用哪一种方法,目的都在找敌人相对于我的强点(有余)或弱点(不足),以便因应权变,避实击虚。

    避实击虚司马懿破孟达

    三国时代,魏国大将司马懿讨伐叛将孟达。当时的情势是:孟达兵力少,但粮食充足,可支撑一年,司马懿兵力是孟达四倍,但粮食只够吃一个月,双方的“有余”、“不足”之处很明显。所以,司马懿打不起持久战,孟达打不起大决战。司马懿看清敌我情势,决定以四倍兵力对决孟达,而不愿以一个月的粮食和一年的粮食僵持,于是下令不计代价强攻。这一套精算的避实击虚战术,终于擒杀了孟达。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用兵的最高境界,就是变幻莫测,让敌人根本看不出我方兵势,找不出破绽,这就是无形。因为无形,所以,尽管有间谍潜伏于我方内部,也看不出我的图谋;不管敌人的智能多高,也对我无计可施。

    东晋末的参合陂之战,就是“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的最佳范例。

    无形胜有形的参合陂之战

    后燕大将慕容宝进入北魏国境,想找拓跋珪决战;但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拓跋珪的主力。拓跋珪不可能凭空消失,而是带着军队躲了起来,几万人的部队居然连个身形都看不到,这就是无形。因为示敌以无形,敌人无奈,只好撤退;敌人一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