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6篇 虚实(6)(2/2)

形篇一开始讲的是基本条件问题,我可以建立自己的基本条件,敌人也可以;但我不可能使敌人不建立自己的基本条件。道理很简单:我方英明,敌方也可能英明,你根本不可能主观地期待对手不英明。所谓胜可知(知道胜利的原则)而不可为(不能一厢情愿地期待对手自行弱化),所以,孙子才会说“胜不可为”。

    但虚实篇的主旨谈的是,敌我之间的虚彼实己的互动,以及以实击虚的战略概念,若能透过有效的虚实战术,则胜利当然可为了。

    胜利既是可以造成的,则敌人兵员虽多,也可以使他无法与我争战。

    “胜可为”,“敌虽众,可使无斗”,这话可不是空口说的。孙子提出了下列四个方法: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

    策是筹划、策度。在开战之前,先筹划策度敌我双方的强弱虚实,作为决战的指导纲领。

    以弱示强郭淮却刘备

    三国时代,刘备攻打夏侯渊,夏侯渊兵败身死,魏军内部动荡不安;司马郭淮这时挺身而出,推戴大将张郃主理局面,军心才逐渐安定下来。当时,双方隔着汉水对峙,刘备想乘胜攻击;魏军因新败,加上军力不足,有意在汉水边列阵决战。郭淮表示反对:

    “在汉水边列阵,表明了不让蜀军过来决战,这是示弱的行为,未必能保证我方安全;不妨后撤列阵,让蜀军有机会渡河决战,也可表示我们无畏的决心。等蜀军渡河一半的时候,再发动奇袭,就有机会打败刘备了!”

    诸将都同意了,便依计行事。刘备看到魏军居然把汉水让开,让他过河决战,心中颇有疑虑,不敢渡河追击,魏军残部终于获得保全。

    当时的情势是蜀众魏寡,如果魏军想仰仗汉水做为防线,就表示心中害怕,不敢让蜀军渡河;这一来,将坚定刘备渡河追击的决心,一旦蜀军渡了河,以双方的众寡悬殊之势,魏军一定支持不住。郭淮看清了这一点,遂以弱点为筹码,不战而示之以战;这一来,反而削减了刘备乘胜追击的信心,终致不敢渡河,郭淮策之得失之计成功,免除了魏军一场劫难。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

    作的意思是做工,做什么工呢?做任何使敌人现出兵形的工。比如激发敌人,让他有所回应;它一回应就会现出兵形,从其兵形中观察其动态与静态的兵势,寻求权变与破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