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4篇 形(2)(2/2)

,大笑不已,都以为韩信是个笨蛋。既然敌人是个软柿子,不狠狠捏一把才怪,于是倾巢而出。由于汉军背水列阵,退无可退,在这种形势压力下,人人奋力死战。赵军以优势兵力攻击了几次,都不能取胜后,想回营休整再战,却发现己方营垒插满了汉军旗帜。个个大惊失色,以为赵王及将领已被俘虏,顿时阵脚大乱;这时,汉军忽然从两侧发动突击,赵军更加慌乱;最后在汉军的夹击下,全军覆没。

    事后,将领们很迷惑地问韩信:

    “兵法上最忌讳背水布阵,您下这道命令的时候,我们心里都不服,非但如此,还宣布:等破了赵军大会餐,我们更不以为然,结果居然大胜,这是为什么?”

    韩信答道:

    “其实我的做法完全合乎兵法,只是你们没有注意而已。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刚拜大将,大家心中都不服;在这种情况下,让你们去打仗拼命,如果不把你们摆在背水的死地上,那你们还不开溜吗?只有把你们置之死地,才会人人死战,我们就是这样打胜的。”

    大家听了都很服气。

    刘邦手下,战将如云,但为什么拜一个无名小卒韩信为大将?

    不提刘邦,就以韩信手下而言,也不乏能征善战之士;但为什么就没人提出像韩信这样的战术来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看不出形势的奥妙,也不能利用形势创造条件。就好像下棋一样,一般人最多只能预知下一步棋;而真正的高手想得远,看得深,能预知下十步棋。所以,只要对手一落子,兵形已在心中,早巳想好应付对策,等着对手进入他的逻辑;事实上,仗还没打完,而胜负已现矣!

    换个角度看,如果领兵的不是韩信,而是其他一般的将领,恐怕未必能设计出像韩信这样针对敌人特点而发的战术来。缺乏良好的战术指导原则,就算汉军的战力超强,在基本条件不如人(赵军人多而佚,汉军人少而劳)的劣势下,好一点是两败俱伤,坏一点则是汉军败亡。

    能预见众人所不知,与只能见众人之所知,差别就在这里。

    所以,孙子才会说:

    能举起秋天鸟兽的毫毛,不能算力气大,因为毫毛实在太轻太轻了,除非没手,否则谁“举”不起来呢?

    能看到日月这么明显的星辰,不能算是眼力好,因为除非瞎子,否则谁看不到呢?

    能听到震耳欲聋的雷声,不能算是好耳力,因为除非聋子,否则谁听不到呢?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古代所谓很会打仗的人,他们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充分掌握了胜利的契机,才轻松取胜的。

    这种轻易获胜的战役,表面上看来平淡无奇,显现不出智慧的威名,也看不到凶猛的攻击战力。

    就因为这些善战者专打有把握的仗,所以,在争战过程中,总是不会出纰漏;而之所以能不露破绽,是因为在争战之前,早已经过精准的算计,掌握了胜敌的契机;在开战之前已知对手已处于必败之地,因而轻松获胜的。

    所谓“胜于易胜”,说起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因为不但要能知己知彼,还要能在对手兵形未现时,就能见形趁势。也就是说,在两军尚未正式开战前,就能把对手的弱点摸个透,再以我的强点针对对手的弱点猛击;因为事前经过精准的计算,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好像是幸运获胜一般,其实不然,看看下面这个李左车的例子就知道了。